这个系列最初本来主要是立足于孩子的教育,其次才是自我教育的。不过,随着话题的开展,却发现自我教育更加重要。因为,没有自我的生长意识和塑造意识,又怎么可能给自己的孩子带去健康的生长和完成对他的更好塑造呢?
第一篇中,我们强调了个体精神生长的重点,能够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融合了中西文化的两组思维意识:知足感恩宽容,自由平等博爱。第二篇中,我们强调个体精神塑造的重点,即能够促使一个人有所成就,有所贡献的行动意识:诚信,责任。第三篇中,我们强调了要不断塑造自我的三自精神:自尊,自立,自强。第一篇是为人生的大厦挖掘深层的地基,使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的相处能够根基深厚。第二篇是建筑在根基之上的大楼,有了诚信和责任的意识,就能在知足感恩宽容,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建设人生事业的高楼。第三篇的三自精神,则是开始了具体的人生施工,施工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一个人三自精神的质量。
这一篇的主要任务,是对教育和塑造的结果设定计划和目标,亦即立志。你的施工要建设什么创造什么?方向是什么?目标在哪里?
有了与世界和平相处的意识基础,才有可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并在诚信和责任的前提下使这些资源发生作用,帮助一个人建功立业。建功立业,即是传统儒家三不朽的其一项,也是西方文化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衡量标准。一个人想建多大的功能建多大的功,不是取决于其所能够掌握的资源,而在于其有多大的志向和恒心。
曾国藩日记中反复强调过四个字“立志,守恒”。意思是一个人一定要给自己立下志向,然后是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志向,不断推进。古人说立志有“立长志,常立志”的区别,我们的重点,是要立长期的志向,而不是常常在立志,常常又在改志。“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
什么样的志向叫长志?起码得要以十年为一个单位才能达到基本任务的志向,才能谈得上大的长志。需要三个到位五个单位甚至一生都在追求才能达到的志向,叫小的长志。半年一年就能做到的,叫生活目标,不叫志向。志向一立下来,人才能有定力,有恒心,才能不怕困难不抱怨,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绝不退缩绝不逃避的去面对现实。怀抱理想,面对现实。
一个人唯有达到这个程度时,才会有可能实现志向,而且几乎是一定会实现志向。无非是基本实现还是超越性实现的区别。如果有意外没有实现,除非死神阻止了一个人追逐理想的脚步。但对一个怀抱理想面对现实勇敢前行的人而言,不仅全世界会为他让路,即便是死神也会退避三舍。为什么?因为乐观积极勇敢的精神足以战胜一切隐藏的或者显现的疾病。人是精神性生物,而精神是能够克服一切战胜一切的。精神能够超越自然本能,使自然本能在人的面前也要同样退避三舍。
立志有两个重点:一是这个志向一定必须是既要利己更要利他,再则是要利国利民的。二是这个志向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而不能是向后退的。比如今天一个人立志,一定要生产全世界最多最好的马车轱辘,这就是后退的。今日世界,谁还会以马车为交通工具呢?
志向涉及和福利到的人越多,才越会有实现它的机会。因为与之福利相关的人才会支持你帮助你,支持力量和帮助力量越大,完成志向的可能性也因之才能越大。如果与此相反,实现的机会也就因此而必然越小。
内心立定了志向的人看上去才会是风度气质令人倾倒的人。内心有志向,就不会低俗小气,就不会沉迷于庸俗的生活境界,就不会使自己接近那些有害于身心的人和事。内心没有志向的人,蝇头小利足以让他翻脸,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足以让他愤怒,是是非非没完没了的纠结于鸡毛蒜皮的卑微苟且中。
在追求和实现志向的过程中,对于生活持知足态度,不会抱怨这样那样,不会和没有志向的人攀比浮华。但生活的每一步改进和变化,买了车买了房都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值得炫耀的大事,只不过是在实现志向的过程当中改善了生活条件,尤其是使家人达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生活而已。努力做事,追求理想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这一点再也正常不过。何况,在那种志向事业开始的初期,还完全有可能陷入食不果腹三餐不继的状态呢。对于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一时的好也罢坏也罢,心怀志向的人冷静对待,不会动辄暴跳如雷。
立志的重点,用最普通的话讲:一定不是自己要怎样好,而是要让大家怎样好。能通过追求志向理想的过程使越多的人越来越好,自己也就一定会更好。目光短浅不叫志向,叫生活的追求而已。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来到这个世间,基本上主要要干两件事:一是成立家庭生殖后代,这是先天本能自然任务。二是做成一点事业,有助于使周围人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是后天追求后天任务。如是,生长和塑造了自己,才能有教育孩子的资本和资格。如是,才能不辜负来这繁华红尘走了一遭,而不是仅仅梦了一场。
2017-6-25于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