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因为这是我自己写的书,叫《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它既是我自己过去十几年来,做家庭教育研究的一个成果,也是我自己在实践家庭教育方式上的一些感受。

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把学术上一些已经得到认可的、这样做比较好的方式,用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它是写给更多朋友看的一本书,也是我跟大家一起交流家庭教育心得的一本书。

这本书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我要推广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优势累积教育法。

就是我们对于孩子,要密切关注,而不是什么都不管;但是谨慎出手,你不要一看到问题就立马去干涉;然后当你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可能就可以把问题变成技能,去帮助孩子更好地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让他踩着正确的步子,一步步往前走。

一、传统教育方式不适应当下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改变过去教育的一种逻辑体系,切换到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01 传统教育方式:纠错教育

那过去的教育模式是什么呢?我把它总结为纠错教育。

你会发现,当我们要去教育一个孩子,我们本能的反应是找到他的问题,然后让他去改正,这就变成我们的教育了。

我们中国一直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叫“一日三省吾身”。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我妈讲的一句话,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改掉;没有,提醒你,也是好的。而且我们中国的父母,特别害怕孩子骄傲,我们觉得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如果我们觉得孩子对自己感觉很好,就会觉得需要敲打敲打,当孩子认识到错误,我们才会觉得教育的目标达到了。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想象教育就是这样一个纠错教育的模式。

还会有其他一些因素的存在,也会使得纠错教育长盛不衰。比如说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尤其是现在社交媒体发达了以后,朋友圈里今天看到A家的孩子又获了什么奖,明天看到了B家的孩子弹钢琴弹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而我们家的孩子学习也不咋地,钢琴也不咋地,真不知道怎么办了。一对比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就开始焦虑了。所以我们觉得要去教育孩子,那这个时候,一定用的也是纠错教育。

我们会发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还经常犯一个逻辑错误,叫滑坡谬误。就是认为孩子犯了一个错误以后,假设不去制止他,他就一定会犯另外一个更大的错误。我形象地把这个逻辑称之为多米诺骨牌逻辑。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紧张,是因为他那个小小的错误让我们觉得第一张牌倒下以后,会推动第二张牌,会推动第三张牌,他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比如说他一开始学习,可能学习习惯不那么好,我们就会很焦虑,觉得怎么能学习习惯不好呢?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肯定不行。学习成绩不行,考不上好的小学,就考不上好的中学;考不上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生就废掉了,所以学习习惯太重要了。我们盯着这个东西,一定要他改变,改变到我们理想的模式。所以这种逻辑的存在,也使得我们会天天唠叨孩子,从早到晚不断地低估我们自己家的孩子。

我在书里也介绍了,我们父母是怎么从早上开始就看不惯孩子,一直到晚上回家睡觉,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经常会说:“我不需要你做得多优秀,我只是希望你正常而已。”可是父母那个正常,其实要求已经很高很高了,所以会导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挑错。

02 纠错教育存在的问题

那如果孩子被挑错后,改正错误,得到了奖励,得到了很多好处,那这种纠错可能还是有价值的。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你会发现我们面临一个更残酷的状况,就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过去我们父母常用的这种方式,越来越不管用。

问题1:后喻时代,过往标准失效

我们在学术里,有一个词叫后喻时代。什么叫后喻时代呢?

以前的社会,我们称之为前喻时代:长辈是代表经验、权威的,晚辈向长辈学习。可是今天我们的后喻时代,是晚辈变成了技术的象征,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长辈很多时候不得不向晚辈学习。当后喻时代到来的时候,它和整个家庭教育,和整个教育机制,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冲突。

后喻时代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方面,孩子就走在了我们成年人的前面,过去纠错是因为我们有个标准,社会都认可这个标准,但是在后喻时代,这个标准是缺失的。

可能父母心目中会有个理想的孩子,他应该是什么样子。可是在孩子跟孩子之间,他们所认可的理想的孩子、理想的生活,已经跟父母的想象很不一样了。

我之前也在不同的课程里都讲到,教育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为什么教育特别难?因为教育其实是决策和计划。可是人类大部分的决策,都是对于自己当下的决策,唯独教育是对他人未来的决策。

孩子不是比我们晚出生二三十年的人,而是在我们死后还要生活二三十年的人。时代发展那么快,你能想象二三十年以后,这世界会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吗?可能这些我们都不知道了。

我们父母一直要求的标准,它不见得能给到孩子很多帮助,纠错教育从大的背景来讲,失去了所谓的可信度、可靠性。

问题2:揠苗助长,错把过程当问题

而且我们在研究里还发现,父母现在太焦虑了,很多的错,可能只是个过程问题,它是需要慢慢发展的,而不是说,这个错误此时此刻就一定能纠正的,也不是说纠正了就一定是好的。

举个例子来讲,一个孩子应该要有好的学习态度跟学习习惯吧?那什么叫学习习惯?小孩子一开始上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认真写字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父母的要求是离桌子“一拳一尺”,然后很认真地写字。可是孩子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他老变形。要么笔握在很前面,挡住视线,他人就侧下去看了,要么他就会变成身体往前冲。这个时候,我们父母就会特别看不惯,觉得你写字怎么这么丑,这样对你的眼睛也不好,对脊椎也不好,所以我们就要求他一定要改正,你一定要坐得很好。

但孩子写着写着,右手臂没有力量了,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我们写中国字用的都是手腕力量,可是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讲,他的手腕力量其实没有成长起来,所以他一般坚持五分钟就已经很好了,他其实需要休息一下再去做。

可是当我们父母把它看成是一个错误,会觉得孩子只要想改正就能改正,会生气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我们没有看到,这是他发展的过程,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父母跟孩子之间就会出现各种冲撞——孩子很生气、很痛苦,跟父母闹很多矛盾;而父母就说,你今天不写完字就不能怎样,又要把写字时间拉长,最后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个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个阶段,他就是要慢慢发展,你会发现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但如果意识不到的话,你就会纠错。但问题是,这种纠错的结果,并不是改变错误,它最后真正的结果是亲子关系破裂。我觉得像这样的情况,是特别特别多的。

问题3:应对失据,强化负面习惯

那么纠错教育还有什么问题?父母有的时候知道错误,但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举个例子来讲,我儿子做完数学作业,小学两年级的时候要求我签字。

我就跟他讲:“这道题错了。”

他说:“就这样子直接交给老师。”

我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如果我都做对了,老师会觉得自己教得太好了,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了,他就不会上课再讲一遍。只有当他知道,有孩子还不知道呢,他就不得不在上课的时候,再讲一遍,这样子他讲我就可以再听一听。”

我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难道我们做作业,不就是为了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掌握?做作业不就是让老师知道到底有多少孩子掌握了?如果我在家里全帮他改过来了,那老师怎么知道呢?

所以我就给老师打电话问:“老师,如果我看到我儿子做错了,我要不要给他去修正,你会不会再批?”

老师说:“我会批的。没关系,你就这么交上来好了。”

那这样我就很轻松,签个字我就不管错不错误了,因为我觉得他提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小孩子学习就是个试错的过程,他不是一开始就能对的,可能错个几遍才能真正地掌握。

但如果你觉得写作业错了,不会做,就是上课有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其实我们把孩子关进了死胡同——为什么他不会做?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但他上课永远做不到父母老师要求的四十五分钟一动都不动。那他原因也找到了,但这个原因他是解决不了的,那么他做作业做错的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索性时间长了,他就放弃了。

所以父母有的时候,知道什么是错误,但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甚至你会发现,如果日常生活中,你一直纠错教育,经常唠叨,很可能会起反作用。

我们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白熊实验。如果我反复跟你讲“这里没有一头白熊”,你会发现脑海里会出现一头白熊。我越说“没有白熊”,你脑海里的白熊会越来越形象。所以,当我们经常唠叨错误的时候,常常意味着让这个错误在孩子的脑海里不断地去重复、复习。

比如说我们跟孩子说,你上课的时候,屁股不要扭来扭去,但是你会发现头脑里面,出现的画面是屁股扭来扭去;如果我们说,写字不要写得歪歪扭扭,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写字就是歪歪扭扭的;孩子明天要考试了,你希望他细心一点,跟他说,宝宝我们细心一点,千万不要看完第一道题就直接跳到第三道题,而你的脑海里,复习了从第一道题跳到第三道题这个过程。

所以父母经常唠叨,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错误,因为他已经复习了好多遍了,已经变成很习惯的一个方式了。所以这种经常唠叨,对孩子是有损伤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特别讨厌父母唠叨,因为他比你更早地认识到,这其实对他是有伤害的。所以经常唠叨,它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尤其是破坏孩子的归属感,让孩子有习得性的无助。

问题4:破坏归属感,引发孩子四种错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一定要去谈教育方式的改变。因为纠错教育对归属感的破坏,对孩子的损伤是非常非常大的。

那什么叫归属感?归属感就是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首先是建立在我对自己的自信,在我知道自己是谁、我知道我能做一些什么事情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归属感。

当我们时时刻刻纠错,每时每刻说孩子什么做得不对,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他:你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做得不好,你对这世界没什么贡献,你就是个废物。当他认定这一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要重新建自己,告诉自己“我不是那么没有用,我要建立自己有用的价值”,他就会设定错误的目标。

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他很小的时候,设定的错误目标就叫过度关注。

什么意思呢?他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你的认可。当然孩子都会寻求关注,希望父母关注他,但这里的过度关注和一般关注之间的区别是,这个事情一旦没人关注,他就不想做了。他做事情的目标就是为了你的关注,而不是他做这件事情本身很快乐,然后有成果来向你展示一下,这是两种不同的关注。那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会忘了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用更严厉的方式不断地纠错,继续去否定他,他会发展到第二阶段——寻求权利。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往左,那我一定要往右;你要往右,我就往左了。他没有很充足的理由,可能会找一些借口出来,但实际上对他来讲,往左、往右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跟我们对着干。他通过跟我们对着干,找到他自己,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他跟我们对着干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原来是有力量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去控制他,不让他玩游戏,不给他吃什么东西等等,他就会走到第三个阶段——寻求报复。

你要往A,我发现我不去A,你会对我进行很大的惩罚,那我就跟着你去A,但我会把A破坏给你看。这样我就发现,我还是很厉害的。

如果这个孩子是处在寻求报复的阶段,你觉得他成绩不好,然后你给他报培训班,他以前是用不上培训班跟你斗,发现斗不过,那他只能去上培训班,但是他上完培训班了以后,一定没有效果。他通过没有效果告诉父母,你看,你要我上培训班,我也去上了吧?你看什么用都没有吧?我都跟你说了对我没有用。通过这种寻求报复,他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个是孩子潜意识里的。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父母投入很多钱、很多支持,到最后都是白费的,因为他处在寻求报复的阶段,而寻求报复就是因为你不断否定他,不断用语言压制他,他其实内心里对自己很惶恐,所以他通过这种方式去寻求自我认同。

如果父母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你还在继续压迫他,他到最后就会自暴自弃了——算了,你说一步我做一步,你不说我坚决不做,我没有任何主动性,反正我自己做决定也没什么用。

那你会发现,我们本来想培养孩子积极、主动、乐观这些好的品质,都非常难实现。这个背后的原因是,当我们不断地告诉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时候,我们孩子的自我就被破坏了。

二、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找对父母的阶段角色

我们过去的方式和习惯,都是这么做的,大家要问了,你现在告诉我不能这么做,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所以我提出了优势累积法。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说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自己觉得能够走到很远的地方,觉得自己能力很强,你会发现实现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我们告诉他,你只能走到这里,往后的路对你太难了,他往往走到这里就停下来了。所以一个优势一旦产生,它可以不断累积,会加强人对自己的信心,这样他就会不断往前走了。通过这样优势的累积去发展,要比不断纠错更好。

优势累积法实际上背后的原理,就是让孩子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还不错,很厉害,体验 “原来做好一件事情是这么快乐” 的成就感。找到自我激励的机制,这才是一种好的优势累积法。

那么我们就会跟家长讲,做到这一点,其实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那具体怎么改变呢?

我们主要讲五个方面:

第一,优势累积法的基础是我们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你要懂得去欣赏孩子,明确父母在孩子不同成长时间段的角色。

第二,我们要学会去激发孩子的天赋,给孩子的成长搭个台阶。我们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手段和方式,叫正面标签法。

第三,有那么多的问题怎么办?给你一瓶魔法水,来解决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帮你排除掉80%的问题,着力去解决剩下20%的问题。

第四,你怎么去解决这20%?我给你一个小拐杖,叫技能法。我们把问题变成技能,练出一个技能,问题就解决了。

第五,我们希望孩子左手幸福,右手成功,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所以怎么让学习变得更快乐?我们提倡游戏化的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会让亲子关系更和谐,孩子成长也更顺利。

01 了解孩子成长规律

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去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她说,培养孩子,其实是培养孩子实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其实不是白纸一张,你想怎么画、怎么塑形都可以,孩子出生的时候,是带有自己的实体的,我们不断去丰富、充实他,但你首先要看到他是一个实体,他的体系跟成人是很不一样的。

我举一个形象一点的例子,叫“看金鱼”,来理解成人跟儿童的不同。有一个公园举办一个金鱼展,一共有一百个缸,展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金鱼,从一开始到最后,越到后面越名贵、越好看,公园的门票是八十块钱一张。

一个小家庭,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看金鱼展,买了两张票进去了。对爸爸妈妈来讲,他们的目标性是很强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要把一百个缸全部看完,而且越到后面应该更好看,停留时间越久。

你会发现父母会本能性地选择最大效益法则。可是孩子走进去以后,他看第一个缸很好看,第二个缸很好看,他跑到第六个缸的时候就停下来了,就在那里呆呆地看着,觉得怎么这么有意思,不愿意往前走了。

那父母就会很着急——你在这个地方已经停留了二三十分钟了,我们后面还有很多好看的,就很想把他拉着走。但这个时候孩子不愿意走,甚至父母在旁边看,都看不懂他到底在看什么,是看水草呢,还是看什么?就这么几条鱼游来游去,你就不能往后看吗?

其实对孩子来讲,他就是来看鱼的,他就是来看水的,他就是来看草的。我们有研究发现,当孩子停留下来仔细观察的时候,他的学习才开始了,他才是真正深度地学习。可是对父母来讲,听每一个缸的介绍,说这缸金鱼叫什么,那缸金鱼叫什么,看一百个缸,那才叫学习。

可是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过去也看过很多这样的展览,你是不是还能记得当时那些花卉的名字、那些动物的名字、那些金鱼的名字?其实我们记不住。我们往往记住的就是一刹那看到的某个场景,因为那个场景才是深度学习。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孩子停下来才是他在成长,我们父母想象的平均分配时间,甚至后面更多的时间分配,对孩子来讲是不适用的。所以如果你今天是带着孩子看金鱼,你觉得孩子看是更重要的,就请你放低自己的要求。

当我们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跟我们成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在教育中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就不会剥夺孩子深度学习的机会,也不会因为这种事情,产生很多矛盾。

在整个家庭教育里面,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很清楚的意识,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他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不断平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你变成了孩子的自我。

什么意思呢?你会发现,本我是一个快乐原则,好吃懒做,怎么快乐怎么来,本我就是我们的本能;自我会去规训它说,你不能这么做,自我一直是去控制本我的;那超我可能更高大,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在讲小孩子教育的时候,其实比较少出现。

成长阶段一:在孩子最早的成长过程中,有个叫自我救助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自我不断在跟本我博弈。

比如走路,虽然都跑着走很爽,但可能会摔跤,所以在不同的路面,需要用不同的步伐走路,才能保证自己安全。当你走路试几次摔几次,自我就开始发挥控制作用。本我发现,自我讲得很有道理,不听它的会有问题,本我就会慢慢调整这个过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在自我救助阶段父母没有给孩子发展自我的机会。比如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孩子的冷热,是需要通过自己去感受的:满头大汗很难受,才知道下次热了要脱衣服;冷了会感冒,之后才会知道冷了要穿衣服。但我们的妈妈,常常在你还没有热的时候,就把衣服全脱掉了,在你还没冷的时候,已经叫你加衣服了,所以自我一直没有机会发挥作用,本我就很看不起自我,觉得自我从来没有发挥作用,大部分时候也是不对的,所以他的自我就成长不起来。

成长阶段二:自我欣赏阶段,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归属感,觉得自己很厉害,还不错。

自我欣赏很重要,但这个时候,父母又打压他了,说:“你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是,你就这么骄傲,这不行的。”我们经常打压他,把自我欣赏又打下去了,等到他青春期的时候,能量就很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自我其实一直被父母压着,父母代替了那个自我。你写作业我就在你旁边看,你吃什么东西我来帮助你监控,我来做你那个自我。你的关心越详细,对孩子的自我控制就越强大,而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的自我认同主要是来自于父母对他的认同——你认同我就可以了,我的自我弱没有关系,反正做了这些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成长阶段三:这个阶段发生在青春期,叫自我纠错,就是对自己是不满意的。

他会从父母的认同,变成群体的认同,就是身边朋友伙伴的认同就更重要了。这个时候,父母代替他做自我就不起作用了,我必须把自己的自我做好,能够讲话讲得很得体,能够有很多好的表现,大家才会认可我。可是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自我没有这个能力,他控不住本我,然后也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前面讲到的归属感的问题,就会严重出现了。

所以家庭教育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它的后果是延后爆发的,在我们自我救助、自我欣赏阶段,其实我们对孩子已经是太过干涉了。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就不断地去挑战他的自我,替代他的自我,那么后果延到青春期就极端地爆发了。

所以我们父母首先一定要知道,我们以前所有的方式都是怎么去帮助他做,可事实上,你就得让他去试错。孩子每犯一个错误,也是他的自我变得更强大的过程,孩子成长就是个试错的过程。

那么我在书里详细讲了,每一个年龄段,他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他的本、自我、超我,发展都是不一样的。

一岁的时候,是可爱而难缠的年龄,而这个时候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

两岁的时候,他令人又好气又好笑,我们培养他的幽默感很好。

三岁的时候,他从友善开始对着干了,因为他最早寻求关注和寻求权利的表现,就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可这也是培养创造力非常不错的一个时间段。

四岁的时候,狂野而美妙,他的语言能力飞速地发展。

五岁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开朗愉悦的年龄,我们在中国话里有一个词叫金童时代,也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的时候。

从六岁开始,很可能就甜美又叛逆了,这个时候也是小孩子第一次有内心的冲突,因为他的自我救助能力开始得到了基本的确认——我到底行不行?他的自我意识归属感在这一年里,开始快速地成长起来。

七岁的他可能就沉静而敏感了,抽象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了。

八岁是成长和欢乐共同交织的一年,这一年,也是小孩子特别活跃的一年。

九岁是一个很令人头痛的年龄,他开始变得独立,但是又很执着,他的学习能力飞速提高,但同时,他也很不愿意提高,愿意跟老师对着干。

十岁到十二岁,是自我矛盾的一个阶段,就到了青春期早期的年龄。

十三到十四岁,就进入到叛逆与成长共存的时期,这也是我们孩子青春期的到来。

如果你能知道每个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知道他这个时刻的特征,那你遇到的很多问题,就能够更好地去面对它们。

当然,每个孩子还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外面的一些教育机构会去忽悠父母,比如说告诉你,这时候是所谓的敏感期、学习最重要的时期。举个例子来讲,五六岁的孩子,有各种逻辑思维的兴趣班,但实际上,如果你看了资料就会发现,孩子的抽象能力,是到七岁才开始有比较好的发展。在五六岁的时候,他发展逻辑思维是很艰难的,这种学习不仅不利于孩子自己成长逻辑思维,反倒固化了孩子的一些思维,他失去了探索规律的可能性。

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孩子一上小学,就要有学习的自觉性,能完成学习的任务。但是你会发现,从普遍意义上,孩子要到九岁,也就是到小学三四年级,才能有比较好的自控力和自我独立意识,到了初中才会有真正的所谓自驱力的出现。而父母要求孩子提前出现这种状态,他其实是很难的。所以父母跟孩子之间,就会冲突不断,而且父母会慢慢发现,其实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表演给你看的。

02 找对父母的阶段角色,适时发挥不同作用

那父母一旦了解到这些东西,就会更好地去共情孩子成长里遇到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父母的角色,也是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变化的。

1.0-3岁

你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父母更多的是要去跟随孩子,因为很多道理是讲不通的,但是你特别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改变你的关注,去改变孩子的行为。

比如说一岁多的孩子,特别喜欢把一个东西往地下扔,扔得很开心,你不要把它捡起来说:“宝宝,扔东西是不对的,会伤到花花草草。”他其实根本听不懂什么花花草草的道理,他发现他一干这个事,妈妈就出现了。好,他就继续扔,然后你再捡起来,这样反反复复。如果你觉得这个行为是你不喜欢的,你最好忽略,这个事情就慢慢过掉了。

你要在他做了好的事情的时候关注他。孩子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他会发现原来他做这些事情,父母会关注我,他就会去更好地表现。

因为孩子是不太能区分好的关注和糟糕的关注的,零岁到三岁的他还没这个能力,他要的就是关注。所以我们父母怎么充分运用这些关注去改变孩子的行为,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这个阶段,也是让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阶段。

2.4-6岁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期,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对情绪有认知,语言也有一定的能力,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语言,身体力行来跟孩子交流这些感受,以及规范他的行为。

那这个时间段,父母通过游戏的互动,以及通过游戏力去提升孩子的能力,是特别两全其美的一件事情。

所以父母首先需要建立一些规则。游戏都是有规则的,你不需要给孩子很多选择,因为我真的是看到很多父母给孩子太多选择了,从小问孩子,是吃这个呢,还是吃那个?孩子就会意识到,原来吃什么是我自己选择的,既然给了我选择,那我不爱吃的我就不要吃。

你如果不能承担他不想吃就不吃的这个结果,你索性就不要给选择了,你就把吃的东西都准备好,就是这些,没什么好选择的,你会发现孩子也比较能接受,他慢慢就会觉得就是把这些吃掉,你后面的问题就会很简单。

这个阶段,我特别强调的就是“玩中学”。语数外学科类的培训在这个年龄段,其实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你的想象。

有团队做了四万个家庭的研究,就发现太早进到学术性培训的孩子,比如在幼儿园阶段就学了各种语数外课程的孩子,到初中会成绩下降。初中的时候,他那种过去的优势就都没有了,而且外面这些培训,会破坏他上课的动力机制。如果他在外面都学了,外面的老师讲得更好,他小学一年级去学校,不会去认真听讲的,他会炫耀性地说:“老师,我懂!”

所以他的状态不是去听,而是去炫耀,或者是我全懂了,我就不听了。他一旦养成了这种上课习惯,那么长期以往,一定对他的学习是不利的。那么这个阶段,也是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关注外界的很好的时期。

3.7-12岁

你会发现,陪伴就很重要了。这个阶段孩子犯错是很多的,所以我们父母需要等一等,忍一忍,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有很多问题都不需要去解决,你其实就是要通过让他试错,不断进步。

我们大部分时候,都要先跟孩子共情。真不容易,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成长是很艰难的。然后再一起商量说怎么做,最后我们还要放手和鼓励,这是你在孩子这个年龄段要做的。

4.13-18岁

你会发现家长不得不又回到跟随的阶段,所以我们会鼓励家长,用启发式提问的基础,引导孩子去思考。你们不一定要给出答案,但是让孩子不断去试错,自己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孩子的青春期,情绪会起起伏伏,父母尽量不要跟着他起起伏伏。你也不要要求他很高涨的时候,一定要落到中间的状态,很低谷的时候一定要高涨起来,就让他起起伏伏,你保持平稳就可以了。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请放弃“一定是正确的”念头。你要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不相信你一定是正确的了,纠错教育在这个阶段会被完全反噬掉。所以你多问问看,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办法?你希望我怎么做?

所以我们更形象的一个比喻就是,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虽然我们在跟随他,但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守门员的角色,得跟他一起上场,帮他把危险都拦住;等到他四岁到六岁的时候,到后面包括小学早期,你更多的是像教练,可能就是要去引导他,告诉他怎么做可能是好的;然后很快就进入到了拉拉队的状态,就是你给他鼓励,给他正面标签,让他踩着正确的步子往前走。

到了青春期,你就不得不退到观众席了。为什么?因为你会发现,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了,他更在乎同伴。有很多的父母,到了孩子青春期,连观众席都没有资格坐,因为你会发现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屏蔽了父母。朋友圈也屏蔽你了,发生任何的事情都不会告诉你,你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这其实很可怕。所以青春期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自己观众的身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那么走过这些阶段以后,孩子上大学变成成年人,我们就真正能成为终生的朋友。

所以每一个阶段,父母要找对角色才能更轻松。所以我们在讲做对“懒”爸妈的时候,不是说你真的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说你要很用心地去管,而是你知道大概的概率,你一个阶段就只要做一些事情就可以了,你不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因为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又没有好处,对孩子也没好处,你自己又累得要“死”,何必呢?

三、正面标签累积优势,激发孩子天赋

01 孩子只有特点,没有优缺点

确定父母的角色后,我们怎么去激发孩子的天赋,给孩子的成长搭一个台阶?那在这里我首先要强调,我们一定要看到,孩子是只有特点,没有优缺点的。

你首先要改变看孩子的眼光。你能不能很欣赏地看待孩子,其实是孩子能敏锐地感觉到的。但是父母经常会假假地表扬孩子,实际上内心不欣赏,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说怎么去表演,而是真正从认知上发现,我的孩子真的很可爱。而这个“真的很可爱”,就是我下面讲到的,我们需要改变对孩子优缺点的看法。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好朋友,他画画画得很好,他从小也培养他的孩子画画,所以他的孩子画画也很好。有一天他就跟我说,他的孩子被老师告状了,觉得他特别不尊敬老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课间在教室里玩,老师从窗口走过,绝大部分小朋友看到老师走过来,立马就坐好了,就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继续玩得很开心,被老师抓住了。这位老师就觉得,我都进来了,你都不在乎,目无尊长。 第二次又来了,第三次又来了,这位老师就说:“你家孩子,一点都不尊重人,别的孩子都能够做到我一进来就坐好,你家孩子就做不到。”他也很焦虑,问我怎么改变。

我就问他:“你的孩子画画的时候,有人从他身边走过,他会意识到吗?”

他说:“没有。”

我说:“那你希不希望,他一边画画,一边意识到旁边谁走过?”

他说:“那怎么行,画画是要非常专注的,在一个地方写生,不管身边多嘈杂,都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画,所以他要专注。”

我说:“你带着你的孩子从小写生,所以他的专注力是极强的,他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强,所以当他去玩的时候,他也是很专注地沉浸在里面的,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旁边走过的人。如果你要去让他注意到这些东西,他写生的时候,也一定会注意到别的东西。这是同一个特点,只是发展在画画里你觉得是好的,放在玩里你觉得是不好的,你用的是两个词,一个是很专注,一个是不尊敬老师,但是它背后的本质逻辑是一样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其实要重新去看待孩子的特点。

那我给他解决方案是:你就在家里跟孩子练一练,如果一拍肩膀,你就让孩子就坐好。然后你再去跟老师沟通说,我们家孩子其实是比较容易沉浸在一个状态里,他还真不是挑战你,如果你下次看到他,拍一下他的肩膀,他如果坐下来就说明他接收到你的信息了,可能他的笑容还不能马上收回来,但他已经知道,他会尽快收拢回来了。后来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掉了。

所以我经常讲,我们父母喜欢的孩子,其实是精神分裂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有大局观,看事情看大局,但是做作业又特别细致;我们希望孩子运动场上特别活跃、社交场上特别活跃,但是一到上课又很安静,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些都是两个不同的人格,如果这个孩子,两个人格都在他身上,那不就是精神分裂吗?

我们看到这个特点,就知道每一个优点,发挥在不同场合里,可能会变成缺点;每一个缺点,发挥在另外一个场合里,很可能就是优点。当你想要改变他的时候,你一定要问问自己,我真的要改变他吗?我改变他的这些东西,真的是有好处的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其实某种意义上讲,父母是要做反思的。

甚至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很优秀的孩子,父母也会觉得他在有些方面很有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我女儿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很努力,每次都想做得更好。她小时候会学各种各样的乐器,但是她就从来不愿意上台表演,我们家爸爸就经常会觉得,为什么你就不愿意去,你明明练得很好,你干吗就不上台呢?我们就希望孩子很大方地走上台,但她拒绝。我儿子小的时候特别愿意上台,这个时候家长会感到很荣耀,你看,这个儿子就特别给面子,很积极大方地到台上去表现了。

可是我们又会发现,我儿子对自己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为什么他对自己要求没那么高,反倒更愿意上台呢?因为当一个孩子对自己要求不高的时候,他不那么在乎丢脸,才会愿意冲到台上去。像我女儿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希望每时每刻都表现得很优秀,怎么可能愿意这样冲上台去呢?所以你要孩子又很优秀,又时时刻刻愿意上台,这其实是很难的,一定是要到这个孩子达到一定程度,他觉得自己真的很牛,他才能走上台去,你是需要等待的。

同样地,看到我们的儿子这样去表现,就不能反过头来说,他怎么对自己这么没有追求呢?恰恰是因为他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他愿意去做各种尝试,不太担心自己丢脸,你会发现这也是有优点的。

所以我们真正地要欣赏孩子,就是要改变对孩子优缺点的看法,欣赏才能创造奇迹。

02 正面标签法及具体操作方法

但也不能说他生来是什么样子,都很欣赏他了。那怎么办?下面我们就教你,你不需要纠错,但你需要一双发现孩子做对的眼睛。他每次做对的地方,你能不能敏锐地发现了,让他这个特点在对的地方多多地表现出来,不断地重复,这样他的人生里,是不是就有很多对的时候、表现好的时候?这个优势就累积起来了。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教大家一个方法,叫正面标签法,就是对孩子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

什么叫对孩子的可复制的正确行为进行肯定?

第一,关注的点一定是在过程里,而不是结果。结果怎么样,它常常是定的,我们需要发现过程里面的具体的行为。

第二,这个行为是可复制的,它不是偶然性的。

第三,这个行为是正确的,然后我们才对他进行肯定。

举个例子来讲,孩子如果这次考得很好,你说孩子考得很棒、成绩很好,这个就不叫正面标签法。因为好不好只是个结果,它不是一个行为,它也不是可以一直复制的,孩子下次可能就考得不好了。

但是如果你发现他考得很好,是因为他提前做了复习,你就可以说:“我觉得你这次之所以考得很好,是因为你提前做了预习和复习,我发现这个事情做了以后,你成绩很好。”“你能做到提前预习,你能做到及时复习,妈妈觉得很好。”

那个复习这个行为,是可以被复制的,也是做得正确的,你要告诉他,我看到了你做的这一点。即使你有的时候复习了,可能成绩没那么好,但妈妈觉得,你能做到复习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在贴正面标签的时候,给大家五个操作性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句式转化

我们父母很可能没办法一下子改变,但你可以有一个改变。

我们以前经常说,虽然你这一次考试考得不错,但是如果你再努把力,这些问题不错,你就会考得更好。你会发现,前面的表扬就没有用了,后面那个才是重点,虽然你什么什么做得很好,但是你还有什么什么需要改正,这就变成了纠错法。

那你把它转过来。比如说,虽然这次你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是我发现你有一个什么点做得很好,这个听上去还是肯定,这叫正面标签。我们把错误里面对的地方拿出来,先讲问题,但是后面再跟肯定。

第二个工具:书面反馈进步

现在有家校互通的本子,有作业备忘录等等,如果我们觉得有的时候表扬很难,你可以书写在里面。

比如说我儿子写字写得不好,老师也会觉得很不满,我有的时候就会在本子上写:今天他把我觉得写得不好的字都擦掉了,重新写过了,虽然字还写得一般,但是他已经愿意做这个事情了,我觉得很好。孩子也看到这个东西,觉得很不错,我妈看到我做的事情了。

过两天我又写:他今天自己主动找了一些字,重新擦掉写了,不是我再指出来的。每一步他的进步,我在本子上写,你会发现这个对孩子也是鼓舞的。

虽然我孩子的字一直不怎么样,但那年我们遇到了很不错的一个老师,他就发现了我们这个特点,在家长会上表扬了我,我也很高兴,觉得我做的事情被老师看到了,我就很努力地去做。那同样地,孩子也受到了鼓舞——虽然我写得不好,但只要我这样持续地努力,老师还是会看得到的。

第三个工具:充分利用网络展示孩子,接受外人赞美

我觉得,接受外人的赞美也是很好的,所以我比较喜欢在朋友圈里说,我们孩子做了什么什么。不要觉得凡尔赛,也不要觉得我炫耀孩子,我们的孩子是喜欢得到这些肯定的,甚至有的时候,我讲了我儿子的一个故事,他会定期来看看有多少人点赞了,所以我们其实用通过点赞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个行为大家都很欣赏。

第四个工具:让孩子自我总结、自我肯定

我觉得让孩子做自我肯定,是特别好用的。让孩子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说他这次考试考得很好,但我也不知道到底做对什么了,我就会问他:“这次你考试考得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有什么经验能够分享给我吗?”那他就会去总结,这次考试考得好,我具体干了些什么事情,这个时候他就给自己贴标签了,那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

第五个工具:总结过去做过或本可以做,但现在没做的“坏事”

就是我们可以总结过去犯的错误,但现在不再做的错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正面标签。比如说,你过去出门经常乱跑,但我发现你现在不乱跑了,你到马路口就停下来了,这点做得很好。

很多时候父母会忽略掉他现在做得一些正确的事情,好像他不干错事,我们就忽略掉。其实不是的,你要告诉他我肯定了。当然千万不要去讲,那些他没怎么犯错,你反复跟他强调的,提醒他也是不好的。

这五个工具,其实就可以帮助我们将正面标签贴得更好,让孩子踩着正确的步子,一步步往上走。

03 贴正面标签的注意事项

那在贴正面标签的时候,我还有一些提示,是一定要提醒大家的。

1.改变做父母挑剔的眼光

你别老是去纠错,你一定有正面标签的想法,有了这个意识后,你就得去找他做得对的。所以我们很希望,你改变这种挑剔、纠错的目光。

2.真心肯定,而不是刻意地赞美

如果你找不到赞美的东西,索性就不要讲了。你有看到好的方面的意识,不管这个好有多么小,你都可以把小的那个好找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父母要做的。

3.信任孩子

也就是我们要相信,孩子其实是可以自己成长得很好的,而不是说我通过表扬你,期待你达到更好。我没有那种期待,在此时此刻你做到了,我相信你就能做得好,是你自己的真实表现,我就把他肯定了,而没有说我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你一旦有更高要求,孩子立马就警觉了。

4.正面标签其实是不带功利性的

更多的时候,正面标签是给孩子提供成长的能量,让他觉得自己很厉害。如果你带有强有力的功利性,你会发现这个功利性,会很快被孩子识破,你的表扬和肯定都会变得很廉价。只有你是真心的、时时刻刻关注他这些表现,你能够去肯定他,这个正面标签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心,归属感更好。

当然我也建议,如果我们自己觉得这个很难,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做好,那你不如将正面标签给自己也贴起来。我们做父母的,不要老是自己想我这个方法不好,我又怎么错了,我就换一个方法,但可能那个也是错的。你不如想想看,最近做了哪些事情,让孩子表现很好,我这个方法很好,我要继续坚持下去。所以正面标签,也可以给自己贴起来。

四、孩子80%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正确区分,集中突破

贴了很多正面标签,孩子也成长得很好,但是,孩子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完美的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呢?

01 原则:“不”的力量来自于“是”

如果你一天跟他讲话,80%都是在讲“是”“好”“不错”等等,当你跟他讲“宝宝,这个做得不对”,这个“不”字才能被听到。这个叫管理学中的二八原则。

如果你一天都在说,这也做得不好,那个怎么样都是不好的,这个时候,你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出现的时候,他是忽略掉的。所以你80%的时间,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通过正面标签、肯定、鼓励,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在自己掌控中的,你只在20%的时候,才会去说这个东西有问题,我得帮助你成长。

如果你给自己一个额度,一天如果只说两个“不”,你这两个“不”会用在哪里?

就比如说先去确定是谁的问题,看看短时间内是不是能改变?随着年龄增长是不是能改变?是不是孩子故意的?如果他不是故意的,那你改也没什么好改的,对不对?

02 三种重要问题的区分

上面我们提供了各种维度,都是帮我们去排除掉哪些不是需要我们去特别关注的。但是有三种问题的区分是很重要的。

第一种,底线问题。

也就说这种错误,是我不允许孩子犯的,一犯就会有严重的后果。

举个例子来讲,孩子在马路上乱奔跑,完全不遵守交通规则,他一旦出事就是大事,这就是我的底线。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一定要管的问题,这叫底线问题。

底线问题不能多,一个阶段只能有三到五个,否则你就一天到晚在说“不”了。所以这个底线问题你想想看,现在这个阶段是不是对我最重要。

我经常听到父母讲:“我的底线问题就是孩子不能撒谎。”我一定要问的是,你会撒谎吗?底线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你绝对不会犯这个错误,如果你也会犯这个错误,它就不能成为底线。因为你自己都守不住底线,怎么教育孩子?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善意的谎言,你也会不真实,它就不能成为你所谓的底线问题。

像我们家是暴力零容忍,你不能打人,因为我们家自己是做得到不打孩子的。如果你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要说这是底线问题。

第二种,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就是一旦这个事情发生,孩子有一个行为,他会产生一个自然的、他要承受的后果。这种后果我们父母可以等一等。

比如说这个杯子很烫,我们跟孩子讲:“不要碰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很烫,烫了以后你会手很疼的。”讲过一遍就可以了,如果他去碰,他被烫得很痛,你会发现,他下次看到一个冒热气的水杯,就会离得远远的,因为他承受了这个后果,他自己是可以慢慢学会的。

我们父母其实有的时候比较难,因为有的后果,它可能是比较后面出现的,是长期出现的。比如说学习,现在他不努力,后面就来不及了。但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第一,是不是真的来不及?也不见得,对不对?第二,如果你有这个担心,你不如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后果,给它区分开、切割开,让孩子去看到这些小后果。但如果你都没有办法切分这些小后果,那这个事情可能就比较难处理,你再怎么管也没有效果,你不如就放个手。

比如说,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就会批评他,他很难受,这就是他的自然后果。他今天不做作业,老师明天批评他,他又承受这个后果。我就经常很同情地跟我儿子讲:“真不容易,又遭批评。”那怎么办呢?他得承受这个后果,得一步步去做。

第三种,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就是一个事情的发生,它的后果首先是由别人来承担的,而不是他自己承担的,长远可能他会承担这个结果,但它不是马上出现的,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管。

比如说在公园里荡秋千,小朋友都排着队荡秋千,有的小朋友荡了一直不肯下来,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强行把他抱下来,因为他长期荡下去,这个后果他不承担,但他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所以如果损害他人的利益,你就一定要去解决它。

所以所谓的逻辑后果,就是损害他人利益。出现损害他人利益的这些事情,我们父母都要出手,包括损害父母的利益。他动不动就向你怒吼、打你,这个时候你要说“我很疼痛,我不能接受你这种行为”,我们至少要告诉孩子。

在处理原则问题的时候,你首先去看孩子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比如说他一不小心把这杯水打翻了,影响了别人,他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不是逻辑后果,他没有主观性的逻辑去做这个事情,那你有的时候就放过他。

但是如果他是故意的,请你记得权责利要一致。他干了什么坏事,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他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干了什么样的好事,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做了错事,那我们就希望他去真诚地赔礼道歉。也就是说如果他错了,不能只是说“我错了”就可以。

我们在书里也提供了一种三R道歉法:

首先,我们要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Recognize),要向别人说我错了;

其次,他一定要学会,认错以后怎么和好(Reconcile),怎么让对方觉得还是能接受的,怎么去获得他人的谅解;

再次,他一定要做一些具体的方案(Resolve),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发现这个三R道歉法,很多成年人都不会。所以如果孩子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处理错误的方式,那么在产生逻辑后果的问题里,他很快就会成长起来。

03 用技能法解决真正的问题

他的社交能力也好,处理问题能力也好,如果我们这些问题都排除掉了,最后真正出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怎么办?我们就用技能法。

在这个书里面,给大家一个观察量表,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样子可以跳出你原有的框架,去发现孩子到底出什么问题了。

大家很清楚,技能法解决问题的主体其实是孩子,而不是我们成人,所以我们首先要给他一些试错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去做。芬兰的儿童教育学家本·福尔曼认为,当他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他有一个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常常不是他主观意识上不想解决,而是因为他不具有某种技能,一旦掌握了这种技能,问题就消失了。

我们把问题变成技能,比如说把“不要”变成“要”。比如说“你不要乱跑”,这其实是一个问题,但你要怎么做,我们先把它换成说我希望你要在什么时间段,能坐在位置上多少时间,这就变成一个技能。

所以我们首先是要把问题转变成他要怎么做才能达到。你整天说“不要”,就像我们刚刚讲到的纠错法,我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我知道什么不要,但不见得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所以怎么把“不要”变成“要”?我如果要做到这件事情很难,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动力有方法?我们教给大家这个方法:

1.先命名这个方法,这是什么技能,可以起各种奇奇怪怪的技能名字;

2.找到一些支持者,帮助他实现这些技能,如果他做得不好会提醒他;

3.讨论假如学会了这个技能,他该怎么办;

4.开始具体实操,具体执行 ;

5.庆祝他终于掌握了这个技能,他还可以教给别人自己新掌握的这个技能。

我们举一个很具体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小朋友,经常在玩的时候尿裤子,老师也很头疼,家长也很头疼。你跟他说,你玩的时候不要尿裤子,你能不能玩到一半的时候,停下来去上个厕所?你会发现跟他讲了无数遍,也没有用。

然后,本·福尔曼就提出来了,说其实我们要更具象地把它变成一个技能。比如说你在玩一个玩具,放下这个玩具换另外一个玩具的时候,你要掌握一个技能,就是停一停,停多少时间,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

这是要做的一个行为,他们就讨论,怎么停一停,给行为取个什么名字。当他每一次在换玩具时,身边就会有人说:“‘转化’的时间到了,停一停,感受一下身体,是不是有想进卫生间的想法?没有的话,继续玩。”他就慢慢学会了在玩的过程中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这个问题后来就慢慢解决掉了。

我也经常对自己的孩子用技能法。上海的学校有五分钟做一百道题的考试,我发现我儿子每次都是拿二三十分,就做得特别慢,但我看到他是会计算的。比如说你问他,七加三等于几?他知道等于十。但反过来讲,七加几等于十?他的速度就很慢。

所以他真正要掌握的技能,是如何把凑十能够速度更快地在头脑里本能地反应,这个就变成一个要学习的技能。所以我专门做了加十赛的桌游。通过玩加十赛,如果两张牌相加等于十,我们就可以拍铃铛。大家拍得很开心,反复训练这个技能,他速度就加快了。

所以不是简单说,你怎么能够这么慢,你就不断去练习。而是你一定先建一个技能,才能去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用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帮助,就是给他搭台阶、寻找资源,让他体会问题解决的成就感,这样子他才会越来越走得好。

五、游戏化教育,让家庭成为快乐源泉

最后,其实我们讲的所有这些,都希望你家庭教育能左手成功,右手幸福,让你的家庭很快乐。

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学校教育其实是知识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集体化的、规则的培训,它其实很难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化。而且它是一个选拔机制,一定是更优秀才能得到老师更多的肯定。

家庭教育最核心的教育功能是什么?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养。它是一个爱育机制,不管你做得好不好,我都爱你,因为你是我唯一的一个孩子,或者我就只有两个孩子,不管你怎么做,妈妈都爱你。家庭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所以在家庭里面,情感的支持是更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家庭里面,陪伴孩子学习也好,做什么事情也好,你一定是从游戏化的角度去考虑,怎么让他更快乐地做。

01 用游戏化的方法,把“你应该”变成“我愿意”

其实游戏化是有很多魅力的,一个孩子从“我应该做什么”变成“我愿意做什么”,游戏化是最好的方式。

我举一个例子,我女儿以前在美国学游泳,学得特别开心,回到中国以后也学游泳,但她学了一个多月以后,就决定放弃游泳了。我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她之前学得那么快乐,然后回到这边反倒就不愿意学了?

我就去观察他们老师怎么教的。我们中国的孩子学游泳,学憋气,老师就是把他们按到水里,然后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到一个数字再弹起来,一个一个轮着来。有的小孩子就会容易呛水,有的小孩子很恐惧地被压下去,所以她就觉得这个事情特别不好玩。

那美国是怎么教游泳的?我当时也去观察了,美国那个学校教游泳,教练会把一把玩具撒在水里,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底,然后把孩子分成几波去抢夺。

一开始,水面上的玩具很快就全部被拿到了,拿到了以后孩子就很高兴。但如果你想要拿到更多,你就要拿水里的玩具,所以有些勇敢的孩子,就会捏着鼻子潜下去拿了。那些勇敢的孩子就发现,如果他屏住呼吸走几步,能拿更多的玩具,他的速度也会更快,所以很快这些孩子就学会了怎么在水下憋气。

那些胆小的孩子,一开始就怎么都不肯下去。但学了几次以后,老师扔下来的玩具就全部沉到水底了,这个时候,那个胆小的孩子身边的朋友就会鼓励他说,你只要拿一个就可以了,他慢慢也下去了。

那实际上他们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为玩具会越来越少,他需要在水下走的路程也越来越远,那你也可以想象,憋气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经过一个多月,其实他们大部分都学会了憋气。

所以游戏化其实是能够改变学习的状态的。如果你在家庭里面希望提高孩子的能力,那怎么让孩子很快乐地做这件事情,尤其是针对年龄段比较小的孩子,游戏就是他最好的学习方法。在家庭里面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非游戏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我甚至鼓励建立家庭“嗨”时光。家庭真的得有些很无聊的时间,大家一起玩玩。不知道玩什么,就孩子提出来玩什么,我们父母就跟着玩什么,这样子才能让孩子在家庭里得到更多的成就。

如果你在家里希望培养孩子学习,你教他的知识也要跟老师是不一样的,你努力的方向是怎么让他更有兴趣和乐趣、怎么更有成就感、怎么更有目标。

我自己就会做很多很多的这种游戏,把孩子的“应该做什么”变成“我愿意做什么”。比如说我们刚刚讲到的解决数学问题,我就用加十赛、考古寻宝这种游戏的方式。

我也有玩转古诗的游戏,两个人在车里面,我拿出一张牌来,给他三个提示,猜猜看我手上拿的这张牌是哪首古诗。如果我自己背不出古诗,我的孩子就会说,他给我三个提示,看看我现在这首古诗的那个划线的词是什么。

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方式,我们其实也学习了,同时我们实现了家庭教育的情感功能。

02 爱是需要学习的,幸福是需要练习的

通过刚刚讲到的搭台阶、贴标签等等,有目标性地来做,你会发现家庭会提供孩子一些哈哈大笑的机会。其实快乐是特别有能量的,快乐会打开孩子的学习力,快乐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家庭的情感支持提供得越扎实,孩子在外面成功的道路,其实是走得越顺畅的,他的幸福指数也是会越高的。

所以在整个优势累积法里面,其实我们都一直在强调,你会发现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是需要学习的,幸福是需要练习的。

我在《做对“懒”爸妈 养出省心娃》里就告诉大家,你很爱孩子,你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很焦虑,那怎么去做才是好的,怎么做对“懒”爸妈,怎么去用优势累积法,让孩子更快乐地学习,让孩子更快乐地生活,同时也能比别人走得更好。不是说他快乐学习以后,他就废掉了,这可不是我们的目的。他甚至可以比别人更优秀,这是需要学习的。我们父母也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幸福也是需要练习的。

大量研究发现,现在幸福,未来幸福的几率是更高的;那些现在就不幸福的孩子,未来幸福的几率也是更低的。

所以到最后的时候,我一定要强调,家庭很重要,做所有的事情,首先都是你我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我们不断地去练习幸福,我们的生活才能往前走。

当你觉得压力很大,当你觉得很累的时候,也往往是你的孩子觉得压力很大很累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放过孩子,也放过我们自己。

我们要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去面对今天社会改变所提出来的新要求,去适应后喻时代的标准。将来的发展是我们更加不可想象的,我们怎么去跟随孩子,享受育儿的过程,怎么去更好地做家庭分工,怎么去权责利一致,怎么用台阶的方法、正面标签的方法,让孩子走得更好,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们最后再复习一下优势累积法的十六个字:密切关注,谨慎出手,优势积累,快乐为首。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你会发现家庭生活会更幸福,我们的孩子也会成长得更好,我们做父母也会更有成就感。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864评论 6 49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0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70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76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6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79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04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2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1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80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2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书籍分类 一、正确的认识工作、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美]史蒂芬·柯维,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
    SammySong阅读 935评论 0 0
  • 昨日,终于下定决心入“文质说”的会员。为啥说终于,是因为我之前入了好些会员,最后有始无终。但文质老师的魅力,日更群...
    我的小小自留地阅读 237评论 2 1
  • 自尊听的不够多,但是自尊心听的很多,我们喜欢评价一个人自尊心太强,含有贬义的词汇; 今天想谈谈自尊,我见过的最好的...
    青春的光阅读 399评论 1 2
  • 下午,我和先生一起陪伴孩子办理酒店入住,看好考场,晚饭一起吃了耿福兴。用先生的话说也算了了一个小心愿,因为我前一段...
    果果和Jerry的妈妈阅读 183评论 0 1
  • 21年高考生暑假怎么过,看过来 距离高考结束4天了,还清晰记得我家女神那天高考完,一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句话...
    8e5e32d82373阅读 28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