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好慢,读小说散文之类的书,一个人的脑子里像有一支队伍任自己调遣,总是边看边在想象中布景、排演。好多年前认识一位上海的博友,看书速度非常快,他在上海旧书市场淘到两本《秦淮歌妓董小宛》,寄送我一本,旧版本密密麻麻的小字整整五百页,他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我却用了很多天。想必快速阅读还是需要技巧吧。
最近家里改造,断舍离了很多东西,淘汰的书不想再卖到二手平台,于是就在朋友圈广而告之了一下,有朋友想要,她一本本挑择几乎都拿走了,剩下的有本短篇小说集《情尽》,作者有白先勇、聂华苓、陈映真等,内页上我标注着“购于1994年”,朋友大概被书名糊弄了以为是爱情小说,其实真是好书啊。我翻了几页又不忍丢弃,重新再看一遍,可能不会再扔了。——在已丢弃的东西里,还有没有不该扔的呢?真不敢想啊。
很巧,美颐最近跟我一样也买了几本书,几次打电话说又看中了一本书,很想要,我毫不迟疑的支持她“买呀!有喜欢的书就买!这是最廉价的东西了,虽然看了好像给你带不来啥,但它们带给你的是无比多的无价东西。不看书的人跟看书的人绝对是不一样的。”希望她以后离开校园也要保持看书的好习惯,不要仅仅因为学历、考证等原因去看,而是单纯为取悦自己。
前段时间进了一个特装书的推广群,群主几乎每天都推出特装书,毛边本、签名本、限量本,历史的、哲学的、人文的居多,书边刷有特色的图或刻着凸出来的字,特别漂亮。每每推出一本新出版的特装书,有的甚至几分钟内就迅速售罄,我曾在刚开售就秒付款买到《漫话苏东坡》,也曾因事耽搁了十分钟付款而错过了漂亮的刷边本《天下一人——宋徽宗传》……群里的都是书痴啊。知道身边之外的世界还有那么多跟自己一样的人,便觉得不孤独了。
张爱玲的《传奇》,每段故事都像一个小锤——柔软的棉布缠绕而成的小锤,无论多么柔软的棉布,包裹的层数多了也会有硬度,一下一下锤得人心生出痛,不剧烈,不紧不慢地砸,把人性的复杂面向一层层砸开,让你跟着主角配角们同悲喜。
迪莉娅.欧文斯写的《蝲蛄吟唱的地方》,我该怎样来描述书中这个叫基娅的女孩的一生呢?她的人生是从被抛弃开始的,先是妈妈因忍受不了爸爸的家暴而离家出走,五六岁的她眼睁睁看着妈妈从家门口湿地旁边的小径走远,她的三个哥哥相继也离家了,然后她最亲的哥哥乔迪走了,爸爸不常回家,回来就是醉酒打骂她,最终也离开不知所终了。从此她一个人在湿地生活,她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生存,学会把自己养活养大……这是本年度一部同名电影的原著,我按了快进键几分钟浏览完电影,在看书时对人物情节已有预设,仿佛自己已经导演过一遍,倒不容易静下来看电影。不看也罢。
连看了几本科幻的书,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人类帝国的覆灭——一个机器人的回忆录》,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前两本都是关于人工智能,如今,我们的生活不断的被科学技术改变,科幻作家们在现有科学的基础上发挥了无穷的想象力,有些现在无法想象的事情,可能要不了多久,都会一一实现呢。第三本是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非常短,一个小时就能看完,这本不是探索外太空,而是朝地心出发,刘慈欣的想象力太厉害了。最近追了美剧《基地》,改编自阿西莫夫的原著,没看过书,只看剧就想对阿西莫夫顶礼膜拜,他不愧为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他是个智商超高的人,是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化学专家,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教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不断发表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一生著作等身大概有四百部左右。科学是理性的,科幻是浪漫的,在理性上生发出的浪漫才更有生命力。
蔡崇达写的《命运》,这是我看过的最悲伤的书,其他催人泪下的书只是某个片段,而这本书让我从头到尾泪流不止,感慨主角她怎么会经历如此多悲惨的事?可是这些事情放在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中,又是合乎情理见怪不怪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一个时代的命运。看书和电影,只有能深刻体会最悲惨最不堪的事情,才会欣赏真正的喜剧,能痛心的哭才能真心的笑。真正的喜剧是悲伤的眼泪浇灌后盛开的鲜花,肤浅的喜剧只是搞笑的跳梁小丑。
这两年倾向于读哲学和纪实类的书,今年看了易小荷的《盐镇》和塞壬的《镜中颜尚朱》,都是作者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关于《盐镇》我前段时间已专门写过一篇读书笔记,易小荷选取的都是古镇上的几位女人,从90岁的陈婆婆开篇,然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及至本世纪零零后各选取一位,近乎百年,世界格局发生的大变化,到偏远地区古镇上对女人们的影响仿佛都被稀释了,90岁的陈婆婆和17岁的女孩都从事着同样的灰色产业。如果不阅读,不向外看,会以为我们身边的世界就是全世界,真相却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在芸芸众生中不过一粒尘埃。阅读让我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看到更多的不一样,接受他们的存在,而不是评判他们的不一样,因为你并不是全部,你只是这世上的某一种存在方式,跟他们同样的卑弱而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