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在《天道》里,有句经典台词:
做人要学会藏两样东西,一个是心事,一个是本事。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多半深谙“藏器”之术。
南怀瑾说:“一个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箴言集》里有句话说:“深藏不露是一种卓越的才能。”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本事不是给别人看的,能力不是让别人夸的。
历史上,“韬晦之术”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斗争手段,借助于“韬晦之术”而达到了政治目的的权术家大有人在,司马懿就是其中一个例证。
司马懿出自河内温县的世家大族。父司马防、兄司马朗都与曹操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司马防担任尚书右丞时,推荐了年仅20岁的曹操为洛阳北部尉,这是曹操进入官场的第一个职务,为此曹操对司马防的荐举一直心怀感恩。而司马朗更是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
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司马懿加入曹操集团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
东汉末年,洛阳城南的陆浑山里,隐居着一位高人,名叫胡昭。
他虽多谋善断,却不问世事,袁绍、曹操多次拜访,都被拒之门外。
纷纷乱世,虽无高官厚禄,却过上了与世无争的逍遥日子。
胡昭有两名得意弟子——司马懿和周生。
三人经常凑在一起切磋经史,指点江山。
谈及治国谋略,司马懿侃侃而谈,还用沙盘画出一幅幅排兵布阵图。
直看得胡昭拍手叫绝,对司马懿大为夸赞。
而一旁的周生,心里却不是滋味,觉得司马懿抢了他“颍川奇士”的风头。
几日后,周生竟买通死士,计划暗杀司马懿。
所幸消息泄露,胡昭及时制止,苦口婆心地劝住周生,才救了司马懿一命。
事后,胡昭对周生没有斥责,反而把司马懿训斥了一番。
并告诫司马懿:衣褐其外,藏玉其中,否则性命堪忧。
藏住自己的聪明,便不会因张扬而树敌;收敛做事的锋芒,才不会将底牌露于人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处事太过高调,往往招致祸患。
司马懿历经“暗杀”一事后,学会了韬光养晦。
司马懿谨记教诲,自此将“隐忍”之道奉为圭臬。
然而,低调行事的他,还是因显赫的家世与才华,被曹府幕僚杨俊发现。
在杨俊的极力推荐下,曹操一纸文书发到河内县,点名要司马懿出仕为官。
公元201年,23岁的司马懿被曹操破格提拔,但让曹操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却选择了拒绝,理由是:得了风痹,已经瘫痪在床了。
23岁小伙得风痹?
阅人无数的曹操自然不信,于是他暗中派出密探,悄悄潜到司马懿家细细观察。
可惜司马懿早有准备,任凭手掐针扎也纹丝不动,用精湛的演技成功骗过了曹操的耳目。
素有大志的司马懿为何隐而不出呢?
他是在观望。彼时群雄并起,曹操只是崭露头角,谁能逐鹿天下尚未可知,司马懿不想“所托非人”,于是退而求隐,继续观望时局。
并且在当时,他虽小有声望,却是初出茅庐,根本无法在荀彧、贾诩、程昱等一众谋士中崭露头角。盲目出仕,显露才能,非但引不起重视,还可能重演“周生妒才”的闹剧。
倒不如后退一步,在自我沉淀中徐徐图之,静待东风。
司马懿这一隐,就隐了7年,在这7年的时间里,司马懿深藏在家,足不出户,每日与书为伴,时刻关注外面局势的变化。
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29岁的司马懿结束隐士生活出山,当了曹操丞相府的文学掾。司马懿从入曹操丞相府后,在曹操身边工作了整整12年,历任文学掾、东曹属、主簿、军司马,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如建安二十年夺取汉中后对蜀作战,建安二十三年军屯,建安二十四年襄樊战役等,但由于司马懿两次拒绝曹操的征召,从一开始就得罪了他,所以出仕之后并没有得他的重用,始终没有成为曹操身边的重要幕僚。
特别是曹操听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也就是脑袋能转九十度角, 用眼睛的余光看到背后的东西。按相术上的说法,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而且两次梦到“三马同槽”(有一天,曹操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里吃食。醒了以后,曹操心里很不痛快。“槽”和“曹”是谐音,三匹马吃曹(槽)家的食儿,不就是三个姓里有马字的人要篡夺我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吗?),于是对司马懿更是猜忌,甚至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
为了打消曹操的猜忌,当时曹操手下的官僚谋士中拥汉的人还是很多的,这一点对于有篡位之心的曹操深为忌惮,特别是荀彧、崔琰等人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
司马懿深知曹操乃是雄才之主,曹丕乃是阴刻之君,想要赢得曹氏父子的信任唯有尽心竭力出谋划策为曹氏建功立业,才可以赢得王心。所以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司马懿公然表示支持曹操,使曹操对他由猜忌转为信任。
被曹操发现他有身子不动,脑袋180度向后转的“狼顾之相”后,司马懿更是谨言慎行,甚至连喂马这种小事都躬身力行。
正是这份先隐后等的藏巧之能,让司马懿的职场路越来越顺,曹操称魏王后,一步步从文学掾擢升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
当时,司马懿看透了曹操的心理,虽然当时曹彰武艺高强、曹植才华横溢,但是司马懿始终坚持嫡长子继承是不容动摇的制度,坚决站在曹丕一方,并且屡有奇策助曹丕登位。为了收拢宗亲的人心,司马懿极力赞同曹丕对外征战,唯有如此才能向众人表明自己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继承曹操的鸿鹄大志。
司马懿为曹丕巩固太子地位出谋划策,因而得到了曹丕的高度信任,并化解了可能因曹操猜忌带来的杀身之祸之后。曹丕重用司马懿,报恩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司马懿42岁那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
曹丕称帝后,智定青徐、大破蜀汉、三征东吴后,地位逐渐巩固,众人渐渐心悦诚服,司马懿的地位也更重要,晋升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向乡侯,从幕后谋士变为台前权臣,官至副宰相。
虽然风光无限,但看多了他人沉浮,司马懿深知伴君如伴虎,韬光养晦才是为人臣子的上策。
公元225年,曹丕南巡,升任司马懿为抚军大将领兵五千,留守许昌,主持国政。
这在曹魏史上是第一例,由曹氏宗亲以外的人执掌军权要位。
司马懿没有喜形于色,反而固辞受封:“臣不敢接受这些官职。”
他担心升迁过快,成为众矢之的,更担心这是主上对他的考验。
直到曹丕一再坚持,司马懿才安心受命,但他丝毫不居功自傲,不彰人短,不炫已长,默默地做好分内事。
三国时期,蜀魏相争。五丈原一战,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便。
彼时诸葛亮疾病缠身,他深知战事久拖不利,急于速战速决。
司马懿正是识破了这点,任凭蜀军在阵前叫骂,只管紧闭营门。
诸葛亮又生一计,他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裙衫。
意在嘲弄司马懿:“躲在城里不敢应战,像个女人一样,算什么好汉!”
司马懿仍旧不为所动,甚至将送来的裙衫穿在身上,笑纳了诸葛亮的这份“厚礼”。
五丈原上,蜀魏两军对峙百日,直到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军中。
蜀军不战而退,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平生的劲敌。
曹丕临终时,又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其信任可谓隆重。
曹睿继承了曹丕重用司马懿的方针,从而强化了司马懿的政治权势,为司马懿父子代魏奠定了政治基础。
到曹睿时期,司马懿更是将“藏锋”做到了极致。
当时,同为托孤大臣的大将军曹真,总把司马懿当作竞争对手,处处与他攀比,事事都想压制他。
司马懿却从不与曹真较高下,相反他还主动想办法、出主意成全曹真。
诸葛亮二出祈山时,立功心切的曹真被算计得损兵折将,形势危急,派人星夜回朝求助。
司马懿不计前嫌,主动献策,说蜀兵给养不足,只要坚守一月不出战,蜀军自退,到时再乘虚追杀,必能胜之。
担心曹真冒进,司马懿又奏请曹睿下旨,告诫曹真,追赶蜀兵时,一定要观其虚实,不要深入敌方重地。
更令人佩服的是,朝廷官员前去宣旨时,司马懿再三叮嘱:“如果曹真问圣旨上的主意是谁出的,你千万别说是我,免得曹真计较错失良机。”
司马懿的谦让内敛,赢得了朝臣的赞许,曹睿的信任,他不动声色地开启了三朝元老的进阶之路。
魏明帝尽管年少,却对司马懿有着根深蒂固的戒心。这源自他祖先的教诲,对司马懿抱有的深深警觉。
司马懿也领会这种戒心,所以他一直在克制自己,尽量保持一种对政事不感兴趣的姿态。然而,公元237年,当辽东的公孙家族反叛时,魏明帝选派司马懿前往平息叛乱。
这次的出征,给了司马懿一个机会,他可以通过此事暗淡魏明帝对他的疑虑。司马懿速战速决,把辽东城的年轻男子全部肃清,然后快速完成任务。
更巧妙的是,他特意做了一个佯装,让魏明帝误解了他。他没有按照魏明帝的意愿,将给予他的棉衣发放给士兵,理由是魏明帝并未明确指示,他不敢擅自行事。
士兵们骂声一片,他们谴责司马懿的冷血无情。但是当这个消息传到魏明帝那里时,魏明帝反而大感欣慰,他认为司马懿尊重了权力的分层,宁愿忍受士兵们的诅咒,也不敢擅自决定。
司马懿的计谋得逞,他成功地用一连串的行动迷惑了魏明帝。当魏明帝把国家的重任再次交给司马懿时,司马懿终于赢得了曹魏的全体信任。那个隐藏了几十年的野心,终于得以浮出水面。
随后,太和二年曹休死,太和五年曹真死,司马懿独担伐蜀重任,掌握了魏国的主要兵力。
曹操曹丕的先后去世,很多将领也都渐渐英雄迟暮,此时为司马懿提供了舞台。司马懿总是能临危受命,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擒孟达、拖诸葛、屠辽东,司马懿的声望已无人可及了。
曹睿临死前,又下旨司马懿与曹爽同辅幼帝曹芳的重任。曹睿的英年早逝把司马懿再次推上了辅臣的位子,四朝元老的司马懿,军功元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皇家宗亲对其极度忌惮,使得他处于尴尬又矛盾的环境中。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离世,司马懿与曹爽一同受诏,辅佐8岁的幼主曹芳。
曹爽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他利用尚书台首辅之便,大肆提拔亲信,想方设法削弱司马懿手中的权力,甚至明面上拜司马懿为太傅,实际是夺兵权。
司马懿不是没有察觉,可惜人事任免大权在曹爽手中,明争只会让他自断手腕,还会危急家族安危。
为了争权,二人明争暗斗,但施展的政治手段,迥然不同。
曹爽,以宗室自居,处处压司马懿一头,从不隐藏自己的野心。
他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迅速聚拢起一批官僚,公然架空幼主。
而司马懿,却步步退让,隐居幕后。
但他并非不战而退,而是另有一番隐秘的安排。
他自己辞了官,却给司马氏一众子弟安排了官职;
他退出权力中心,走入田间,帮农户改进耕种技术;
他再次装病,却暗地里联络同僚,掌握时局动态;
他没有兵权,却集结死士,有了一支数千人的武装。
司马懿假装病重退休,当曹爽派人借机伺察时,装出了一副“年老沈疾、死在旦夕”的模样,曹爽果然上当,根本不把这位“垂死”的“糊涂老人”放在心上。
暗地里却重金收养三千死士,分散于京城,寻求反击机会。
曹爽听说司马懿已病入膏肓,时日不多,大喜过望,公元249年,曹爽陪幼主前往高平陵祭扫。当皇帝的车驾缓缓驶出京城,消失在飞扬的尘土中时,司马懿父子三人立即戎装在身,发动“高平陵政变”,把曹魏政权尽收囊下,成为最终的赢家。
他的这波操作,恰恰印证了《周易》中的这句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司马懿一生虽未称帝,却是西晋一朝的“无冕之王”。
而他攫取实权的关键一战,就是与权臣曹爽的权力之争。
曹爽至死才明白,这些年来,司马懿并非坐以待毙,而是一直在暗中较劲。
朝堂上,司马懿不与曹爽争权,而是转向实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安抚灾民。
军政上,他培植亲信,安插眼线,在他的安排下,儿子司马师是护军,司马昭是议郎。
儿子们官职不高,根本不被曹爽器重,却是司马懿的左膀右臂,可帮他洞悉时局动态。
致仕后,司马懿再次装病,借机联络旧臣,收揽死士,制造舆论,为政变做足了准备。
在魏末的这场政治角逐中,真正的狠角色不是气焰滔天的曹爽,而是不露神色的司马懿。
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改换门庭,成了司马氏的天下。
古语言:光而不耀,静水深流。
心气浮躁,急于求成者,极易将自己的致命短板露于人前。
而低调内敛之人,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最难被人揣度驾驭。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攫人噬人的手段。
人生在世,要学会不动声色地进取,有所藏,才能有所露。
这是进阶之法,亦是破局之道。
《资治通鉴》对司马懿的评价为:少聪达,多大略。
司马懿的成功,在于其心思缜密,隐藏锋芒,即使胸有激雷,依然面如平湖。
可以说,他用“藏”赢取了人生的辉煌。就像《菜根谭》所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才华犹如一朵花,艳丽出众固然是好事,但好花还需沃土培。
如若随意绽放,必将经受更多风雨的侵蚀,甚至有可能零落成泥碾作尘。
人生在世,有所藏,才能有所露,藏是入世之法,是进阶之道,更是破局之招。
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顺势又取代了曹魏政权。
行走在人生路上,他没有让别人打乱了自己的节奏。
沉住气,不着急。等对手露出破绽,那就是成功的时机。
谋进藏巧,聪明不露,是一种智慧;
得势藏锋,才华不逞,是一种格局;
问鼎藏器,待时而动,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