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诌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什么为政篇会放上这句话呢?
书友梦忆:初读此章,粗晓文义,但不知道为何要放在为政第二的最后一章。今天想来是因为刚、毅、义、勇都是君子必备的修养。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大夫。孟子口中的大丈夫就是孔子口中的君子。非其鬼而祭之,君子不为也。什么情况下人才会非其鬼而祭之呢?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何为勇?义是勇的标准。孟子曰:言不必行,行不必果,义以为比。也就是说说了不必做到,做了也不必求个结果,以什么做为君子、小人的标准呢?以义为标准。如果发现言、行不合义则不必行,也不必果。
最末一章强调的是君子的修养一德。开篇为政以德,结尾呼应这个君子之德。
在孔子心中,周是德治的典范。所以,孔子曰吾从周。
我:无勇不可以为政也,知,仁,勇是为政的三要素。
梦忆: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为政篇开篇“为政以德”,把为政的第一要素德仁呈现出来,为政者要以德服人,以仁为民。仁德要先从孝上去体现,孝为仁之本也,不孝无以爱民。
再第二要素知,如何知,学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人“视其所以,现其所由,察其所安”“举直错渚枉”。
第三要素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知而不为,是无勇也。要知道什么事去做,什么事不可做。不合礼的事去做,是谄也。
我在为政篇学到了什么呢?要学修身正心,要学圣人的不惑,耳顺,从心所欲。学孝,不让父母为其疾忧。学知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从人的行为上理解他人。要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我们的读书群)“举直错诸枉”能增加自己的正能量。学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知,仁,勇也是我们一生的行为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