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四起,个人容易被群体同化。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更为普遍,西安拒日分子聚众砸车,帝吧出征facebook,美国民众呼吁逮捕“新冠始作俑者”比尔盖茨……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就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个人与群体的迥异的心理。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之中,就会变成“无意识”的野蛮人。但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个人在群体之中会发生巨大的变异。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常常被许多看不见的因素影响。比如,直觉常常导致人们追求错误的东西,人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人们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长期以来,正统经济学一直以“理性人”为理论基础,它让我们相信,我们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出于理性计算,都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以丹尼尔·卡尼曼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理性其实不那么可靠,我们的决策过程其实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噪声》揭示了人类判断中的行为缺陷,揭露个人易受群体影响的深层原因——噪声。所谓噪声,就是指对相同问题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性。我们都知道,个体判断中的噪声很糟糕,比如我们很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但是群体决策中的噪声更甚。群体决策可能会由于一些无关因素而朝任何一个方向改变。谁先发言、谁后发言、谁说话更自信、谁穿着黑色衣服、谁和谁挨着坐、谁在某个时刻笑了或皱眉了,或呈现出其他身体姿势——所有这些因素,以及其他更多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群体的动态过程也会增加噪声。有“睿智的群体”,他们的判断与正确答案接近;但也有追随暴君的群体、增加市场泡沫的群体、相信奇迹或受共同幻想所支配的群体。
网络时代无疑放大了噪声的声量。微小的差别可能导致一个群体坚定地说 “是”,而本质上相同的另一个群体却坚定地说“否”。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正是我们此处强调的重点,它会导致很高的噪声。群体的结果很容易被操纵,因为流行程度会自我加强
有一个相关的观点。我们曾经指出集体的智慧:如果你召集一大群人,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的答案的平均值更有可能接近真实答案。对判断进行汇总是一种减少噪声和误差的非常好的方法。然而,独立做出判断是发挥群体智慧的前提条件。如果人们不是自己做出判断,而是依赖于其他人,则群体并不会更睿智。
——在这样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网络更是放大了噪声的声量,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做出独立而正确的判断难上加难,卡尼曼的《噪声》一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的普遍的认知缺陷,幸运的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噪声》中提及的方法进行补救,卡尼曼同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而你只需要做出一些微小的改变就可以带来有益的变化。“政治或经济理念就像电影明星。如果人们认为其他人喜欢它们,这种理念就会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