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接触了目标分类法之后才发现我的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分类其实是缺少层次,过于随意的。目标的混乱势必导致课堂效率的低下。五月抽到《挑山工》一课,课后结合听课专家的建议再次修改,结合目标分类法再次分析自己的这节课。
这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统编教材暑假调整后第一次出现在这位置。从教材的要素体系看,需要体现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一贯性、连续性、渐进性和纵深化。还兼具立德树人的人文要素任务。
从前两课导入,进行课前学法回顾,到本课的学用尝试,是从旧知到新知的联结,是阅读策略的迁移,而不能“孤篇”教学。
本环节比较简单,所以还设置了一道题目进行检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好完成这项活动。
分类法是开展活动的极佳基础,我们可以为学生构建与当前的水平紧密匹配的任务,并且帮助他们向更高层级发展。所以我在每个环节中,都细化设置三种不同的子任务,并且都以前一个任务为基础。
挑山工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设计了“职业名片”这一活动,既是对课文第一自然段信息梳理,为下文的感受人物品质做好铺垫。但更重要的价值是通过“职业名片”中的内容的填写,引导学生聚焦挑山工的动作描写和行走路线的曲折上。通过动作细品和画折尺形图,体会挑山工负重登山的劳累辛苦和行走路线的曲折漫长。最后设置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挑战任务。扮演导游:结合课文图片对于挑山工进行职业介绍。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堂短时内完成扮演导游介绍很有难度,极个别孩子可以完成比较好,如果可以放到课后,可能有更多孩子可以挑战成功。
活动二是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重难点。通过挑山工的语言结合上下文分析,感悟到这朴素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为了避免课堂零碎提问,同时降低难度,设计成了表格后,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为了时间考虑没有让学生写下来,挑中展示的孩子上来后发现孩子知道,但是表达不够明晰。以后还是要写下来,以写促思,促进表达的建构。
活动三补充了视频,通过作家本人,画家,音乐家对于挑山工精神的表达,引导学生推此及彼,对“挑山工精神”有更深远、更广泛的理解,知道职业会消失,但是精神不会。马上有同学关联到《黄继光》一课学习过程中,介绍到的黄继光英雄连继承了英雄的意志和精神。
这篇课文选入,我想教材设计要体现的就是优秀的品质不仅仅是存在文学作品中(《“诺曼底号”遇难记》),也不仅仅是存在逝去的战斗英雄身上(《黄继光》),更重要的是一直存在于普通劳动者的身上。比如刚巧早晨下雨,同学们就关联到交警、卖早餐的阿姨、环卫工人等。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我们课堂设计努力的方向,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有了课程设计的引导,才能够不断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目标时候,我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这往往是不现实的。我总是试图希望大部分的孩子通过某个环节的学习都能够达到目标,但是我会不停去关注可能无法达到的那部分孩子,所以导致我和孩子们经常会有挫败感。这节课将大的活动再细分之后,我能理解不同层级所提出的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设计,而不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混在一起。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不同层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