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句朴素的民间谚语,形象地揭示了干事创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承担的任务越多,面临的挑战越大,出现失误和差错的概率也相应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洗碗效应”。它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一些干部的手脚,催生了“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与新时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要求背道而驰。破解“洗碗效应”,关键在于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构建科学精准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干部卸下包袱、撑腰鼓劲,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深刻认识“洗碗效应”的消极影响,增强容错纠错的紧迫感
“洗碗效应”的实质,是将探索中的失误、前行中的曲折,简单等同于能力不足或态度不端,并施以不恰当的责罚。其危害不容小觑:一是挫伤干事热情:当“干得多、错得多、问责多”成为现实担忧,部分干部难免会滋生“佛系”心态、“躺平”思想,选择明哲保身,避开矛盾、不碰难题,导致改革停滞、发展受阻。二是抑制创新活力:创新意味着突破常规、探索未知,本身就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若缺乏对探索性失误的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尝试新方法时便会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发展动能衰竭。三是扭曲用人导向:若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客观区分“为公”之失与“为私”之过,不能明辨“无禁区”的探索与“有禁区”的妄为,可能导致“老好人”吃香、“实干家”吃亏,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因此,破除“洗碗效应”绝非小事,而是关乎事业兴衰、人心向背的重要课题。必须旗帜鲜明地树立保护改革者、支持担当者的导向。
二、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核心要义,奠定精准容错的理论基石
“三个区分开来”为精准容错纠错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操作指南。其核心在于精准界定错误的性质,划清“可容”与“不可容”的界限:一是区分先行先试与明知故犯:要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对于在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实验中出现的失误,应予以宽容;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则要严肃查处。二是区分探索失误与有规不依:要把在创造性地执行决策部署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与在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对前者应给予改进机会,对后者必须零容忍。三是区分推动发展与以权谋私:要把为推动发展所犯的无意过失,与为个人、他人或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是衡量动机与效果的关键,确保容错不容贪、纠错不纵错。只有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宽严相济,既不让担当作为者流汗又流泪,也不让违纪违法者钻空子、得好处。
三、着力构建科学精准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担当的实践沃土
理念明确之后,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将“三个区分开来”落到实处:一是明确容错标准,细化情形清单:结合地方和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容错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服务群众等哪些具体情形下,出现何种性质、何种程度的失误可以启动容错程序,减少自由裁量空间,提升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二是规范认定程序,确保客观公正:建立健全容错申请的提出、调查、核实、认定、反馈和归档等一套完整流程。引入多方评价机制,听取相关单位、服务对象及专家意见,确保认定过程公开透明、结论经得起检验。防止容错机制被滥用,成为违规行为的“保护伞”。三是强化结果运用,树立鲜明导向:对经认定予以容错的干部,要在考核评价、评先评优、提拔使用、职级晋升等方面不受影响或视情减轻影响。同时,要配套建立纠错改正机制,帮助干部分析原因、汲取教训、改进工作,实现“容错”与“纠错”并重,“减压”与“加油”同步。四是营造宽容氛围,培育担当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讲好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先进故事,同时也客观分析一些探索中的失败案例,引导全社会正确看待失误,理解改革之艰、创新之难。在社会上大力倡导“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价值取向。
“春江水暖鸭先知”,政治生态的清明与否,干部感受最为直接。破除“洗碗效应”,建立健全精准容错纠错机制,正是要传递一个明确信号:组织永远是实干者、探索者的坚强后盾。这不仅能有效消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更能极大激发“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让我们以科学的机制为楫,以宽容的文化为帆,助力广大干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锐意进取、善作善成,共同驶向民族复兴的辉煌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