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缅甸战祸难平究竟谁之过?
缅军方虽然一直垄断着缅甸国土上使用军事暴力的合法性,但其作战水平似乎不具备将所有民族武装全部消灭的能力,在特殊时期为了制造敌人的需要,缅军方会选择对一些民武击而不灭的策略,这也是缅甸民族武装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内战总是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令人费解的是,缅甸军方与其他各方玩了又10年的战争零和游戏,仍未见其有收手之意。于是,人们渐渐察觉——消灭所有民族武装并非缅军方的主要目的——“有充足理由持续发动战争”才是缅军方所需要的。有二个信息足以证明缅军人集团“有创造战争和发明敌人的需要”:
一、表面上的久攻不下,虽然显得“博弈零和”,但在政治权力的战场上,缅军方一直都是大赢家。比如:议席上,缅军方可自动获得四分之一,拥有强悍的政治话语权;国安上,缅军方可主导军事调动和宣战权,可以把用于国家安全防卫的经费和武器用于打压本国民族革命组织;舆论上,可以通过丑化、妖魔化民地武,营造缅族的大缅族优越感以及构建缅族群众对军方的认同感。资源上,军企以及挂靠缅军人利益集团的上百家公司企业,可持续从各个领域攫取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军人利益集团创造的经济利益是这个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长年巩固的重要原因。120多个由缅军集团间接控制的子公司,它们创造出来的利益足以喂饱缅军所有将领,使之形成小范围的牢固致胜联盟,并叫核心成员死心塌地的拥护军方。而且,对于那些掌握军工的“缅甸军企”来说,战争是他们的最爱,因为“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国家花钱买的常规武器大多是军企掌控下的军工制造,所以,军方越是能够找个战场把武器快速消耗光,军企就越能快速赚钱。这种既赚得卫国者名声又发得了战争财的战争,对军方而言简直是停不了“瘾”,已经到了停不下来的地步。更何况军头们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有政治利益可以收割。
从缅军方的种种作为和公开表态来看,哪怕是两败俱伤,缅军也不愿包容民地武组织与其共登朝堂携手治理国政。在大缅族主义者心里,非缅民族武装组织永远没有资格在缅甸国土上与缅军方平起平坐。缅军方不愿接纳民地武的首要原因就是民地武妨碍其“一国一军”理念,其次,“大缅族是缅甸国家主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容不得他族也成为缅甸的主人翁。另外,民盟当局也认为众多民族武装的存在使得国家潜在诸多不安定因素和分裂隐患,不愿再看到民地武继续存在。
假如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民地武能够长期存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生存受到威胁、是发展前途得不到保障、是大缅族主义者的专横跋扈和肆意霸凌、是民族尊严遭到践踏……,因此,组建民族武装寻求自保就成了必选之路。由于缅军武力统一缅甸的思想,使得战争随时都有可能被强加在自己的头上,没有安全保障的非缅族民族组织,唯有增兵强军以自保。于是,缅军越是采用军事手段进行打压,就越发催生出更多的民族武装;民族武装越多,缅军便不得不再增加对民武的打击力度,以防其壮大。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缅甸全国战火永难熄灭。再者,缅军方对民选政府表现出的尾大不掉和自行其是,以及军方的失控感,也严重阻碍了民盟当局民族和解与和平进程的顺利开展,很多矛盾就这样在拖来拖去当中变成了难以调和的冲突,很多原来不该存在的武装,在时间的长河中积累了各种历史资源、政治资源和群众资源,自动获得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缅军与民地武之间的军事冲突,实际上是政治冲突。而政治问题说白了,也只不过是权力和利益分配问题。而利益,除了金钱和资产之外,还包括自然资源、经济、文化、宗教等权利。联邦制对缅军而言,就像要求他们把手中的大蛋糕划成好几十块,分与其轻视且不信任的民地武。但对民地武来讲,唯有联邦制才能实现其整体利益合法化、最大化及长远化。
互信的缺失,让原本可能轻松实现的事,变得异常难能。虽然缅军方反复高调宣称“国家利益至上”,但实际上只是在为巩固其既得利益而打压异己。表面上宣称追求平等,实际上却将民族组织分作小组织和大组织,以非平等方式对待各民族武装组织,而且,军方追求的是一家独大,而非民主与平等。
缅军公信力的丧失,使得民地武纵然有意进行尝试性合作,亦沦为危险系数极高的探险,从而失去了让步与妥协的勇气。而各家民地武之间的理念冲突和偏安一隅的心态,使得原本该坐在一条大船上的人们,迟迟不愿登上战船,并对其他民族地区发生的武装冲突,采取鸵鸟政策和绥靖政策,惟恐战火蔓延殃及自身,只安于本地区局限性的和平,这让缅方无形中获得了更多回旋余地以及分化民武的缝隙。
“和平乃人心所向”并不只是一句单纯的场面话。然而,对于需要凭借卓著战功树立个人威望的军人而言,和平意味着“无用武之地”、没了“一展才干”的时机和平台。综上所述,关于“缅甸内战难平究竟谁之过?”这个问题,宣称“维护和平”的缅军方就是开启战端的祸首。
内战是零和游戏,难有真正的赢家;内战是一国之民用意识形态撕裂的历史创伤;内战是人民的灾难和国家的耻辱。缅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内战,究竟是谁之过?百年之后史家们必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