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语境 现象或置于周遭配置中的整体存在和某个东西的本质之间的联系 1.2科学命题 和伦理命题作为理念在论证中的区别

1.1语境 现象或置于周遭配置中的整体存在和某个东西的本质之间的联系 1.2科学命题 和伦理命题的理念
1.1
一个东西的存在,其内在性质的给出,和它处于其下的关系的给出,先后关系。它基于什么被给出或定义?
我可以给出数1,直接画出一段1米的直线线段。这里是数字指出一个数。
但是分数1/3呢?具体到数字上,是一个无限的表达式。数字就不能看作在先于数。表示这个数的是一个分数式。分数式是一种指称词组式的表达式。存在且只存在一个数,它乘3得1。
无理数根号2,也如此。我可以基于画出一个直角等腰三角形,其直角边为1,那么在算出这个数的表达之先,就可以给出来这长度的一段线。这和直觉的习惯,基于给出一个数字基于度量来给出相应长的线先反。
这里有某种语境原则的存在。关于存在对象的给出方式,或对象存在的形式,或者基于内在性质的确定而给出,或者基于外部联系而确定。存在和本质间的关系。语境原则揭示的是存在先于本质,前者基于语境的考察,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

1.2
在伦理命题的论证中,譬如城邦的正义,或者教育的理念,它需要落到的论据的东西上。那可以用作论据的东西不同于科学命题中论点和论据之间实体和质料之间其存在(形式)根本的不同。条石可以用作门槛,但是条石自身之中并无蕴含门槛的思想。质料不分有形式的思想,或者本质在语法或用法中道出自身。在人的世界的伦理命题中,最后论点落脚的论据,并非实在的材料性的东西,而是人自身作为主体它作为本体论的认识,这认识进一步设定为实践中的目的诉求的理念。是逻辑的从日用而不知之中揭示出来认识到后进一步诉诸践行。伦理命题的探究是在回到人自身认识人自身的进程。最后奠基于其上的东西,恰恰是某种自身好的东西,或者说人的天性或生而有之的诉求的去蔽进而有意识加以践行。
在科学命题之中,论据并非作为论点的本质性的东西,它只是嵌入用法的质料,而这嵌接所构成的整体就是论点,其本质在于对于论点的用法,而非论点本身的本质。在伦理命题中,支撑论点的论据,它作为一类论点的共性所在,这共性落在人性实然从日用而不知中揭示出来。从现象作为结果的东西回到一个东西自身,是个共性的分析的过程。自身作为理念式的概念。而落到具体的东西的审视,给出来的是经验的概念。

2敢赌么?赌信。信念可以独断,但是不可以自己不信的东西以为信,那样的话联系信念的践行,不信就是做不出来。假装,需要有个高过所假装的东西,使得可以为了后者的考虑口是心非。但是在最高的东西信念上,不再存有这样可以使得他乔伪的更高的东西,使得乔伪对于信念是无效的。而信念的表达,也从不是语音,而是处事中的决断和行动。用生存实践来表达其信念。

3何为真实?欲望在其不得满足时,真实存在。但是考虑满足后的无聊,其不再为我所关注:不存在。就此前后统合,欲望不够真实。
任何运思中共性的形式,思辨逻辑作为真的的形式,可以就真理而言始终真实不虚。

4风险意识在于对结果的承担的自觉,无论好坏。一个事情做成没好处没做好有坏处,这个事情就不值得选择。首先要有对于事情对错的判断选择。专注于对的事情。离开对于对错物判断的无意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