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说名 :非首发 今日头条首发
7月18日和朋友去电影院看了沈腾马丽主演的《抓娃娃》,自从看了《夏洛特烦恼》后,这是第二次去现场看开心麻花的作品。
周一买到一个优惠券,为少花几块大洋便把时间定在周四晚上6点20。下班后连饭都顾不及吃就火急火燎地奔向电影院,赶到时距离开场还有20分钟。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电影院是最好的拍摄场景之一,而记录是生活中最独一无二的方式。当时间悄无声息地经过,照片就是珍贵且有意义的痕迹。
进入15号电影厅后,放眼望去,靠后多排几乎接近满座。我们选的位置比较靠前,位于中间第5排。由于距离屏幕太近,坐下后会有一种无力的眩晕感。
我们互相调侃道:“再也不怕有人遮挡视线了,相视一笑,仅此一次。”
举起手机拍摄电影票根的时候,一个小女孩突然闯入镜头,这是始料未及的。按下快门后,便激动地分享给朋友,总感觉,这一幕像极了故事里的场景。
从6:30到8:33,从开始到结束,133分钟目睹了马继业整个青春时期。如果把各自人生最重要的时间点浓缩成一部电影将会有多长?
我不想当风筝了 我想当风
为了笑点去看的电影,不知为何到最后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站在父亲的一个角度,马化钢对于孩子的付出无疑是伟大的,家庭基础又在马继业身上镀了一层金。虽然教育方式会彰显出一些极端,但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势必会有一些试错的资本,未来定顺风顺水,只是心理上难免需要修修补补。
下面是对影片的浅浅疑惑,相信大家看过电影后都会各抒己见,不管看法是非对错,成年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与见解。
1.马大俊的自我救赎:作为父亲的大儿子,很多细节都充分表明他是渴望得到父母认可。叛逆的孩子总是会做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引人关注。假若对方感受得到并加以引导会逐步走向正轨;如若不然,只有依靠自我救赎,而这条路很难有人修成正果。
他的前后给人一种很大的冲击与亮点,在他登上珠峰时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他最需要的确是父亲的认可。
他只是没有成为父亲希望的样子,但是却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2.“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在影片的开始马化钢的教育思想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也要让马继业经历,这样才能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为了吃苦而刻意制造出一些苦难,把自己的人生复制在他人身上,这不就是变相的控制人生。
马继业在没有独立思想的情况下是被动操控的,而马成钢是主动被操控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马成钢初心是极好的,在他自认为大号练废之后。但是并不代表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固定的,性格会随着时间而转变。
父亲长久的监督,灌输贫穷的境遇,自尊碾压的无助,梦想破灭的愤懑。这种长期经历,对于小孩子心理上来说,是难以泯灭的存在。即使最后知道家庭情况,难道就会彻底抚平?
行动会比心理真实许多。马继业参加马拉松比赛下意识地捡瓶子,影片中他是开心的。
回到最初的事实来看,捡瓶子是因为利用家庭开支偷偷买平板,心存侥幸7天会无理由退货,谁知突发意外,平板被父亲浸水而退货不成,由此家庭开支陷入瓶颈,后以捡瓶子赚取资金。
在父亲的眼里这是马继业对金钱概念的成长,可是此时放弃郑重的比赛去捡瓶子不失为一种黑色幽默,他小时候的梦想可是长跑。
抓娃娃确实存在弊端,但是培养孩子是一件无解的命题。
每个父母针对家庭教育都是通过自身经历摸索而来,他们只是把自己认为对的去付诸行动,这种认知有时候是缺乏理论实践依据的。而每个孩子又是独一无二有思想灵魂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事情不会按照大人的意志而转移。
当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后,作为父母,尊重且不过分的参与是最明智的。
放几个小问题:
1.马继业小时候的梦想是长跑,志愿选择最初的梦想,中间的几年怎样看待?
2.马继业的世界并不是完全虚拟,他是凭借自己走出还是真实世界中在其他人的突发状况中推波助澜,由其他人引导走出。
3.对于这两次如何见解(1)高考放弃考试(2)马拉松比赛错过争夺冠军的机会。
4.现实中真正的贫穷概念,不是靠言语灌输的,而是所处环境的感知。前者和后者产生的影响一样吗?长期灌入贫穷观念的言语会怎样?
5.马继业和马大俊两个人都走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