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目标的7个原则
一个良好的目标,不仅要绝对遵守“是孩子(咨询者)想要的”的准则,还必须符合以下7个原则:
父母与孩子愿意一起讨论想要达成的目标时,就可以发现孩子真正的需要;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进而提升孩子的责任感。因为这个目标是他自己的选择,而非他人的想法。同时,当孩子发现自己想要的目标被父母“听懂”“了解”时,也会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原则1:使用正向的叙述方式
是“会/要做什么”而非“不做什么”。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只听从“做什么”而会省略“不”这样的信息。
因此,当我向大脑发出“不要打人”的信息时,大脑会自动执行“打人”的信息,进行影响接收正确的信息。
所以,若是孩子发出了一个“不要”的信息,如前述“我不要打人”,父母就必须协助他分辨,在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原因,问他“要”什么——比如“我要有朋友”。
一旦孩子发出正向讯息,父母要接着引导孩子发展出一个具体目标,进而执行。
原则2:以过程的方式进行叙述
犹如“看影片”一般的进行,也就是孩子在叙述目标时是犹如一组连续画面进行的,这样的功能是借由叙述的过程,先在孩子的头脑中演练一次,这会比静态想象的目标更能发展出主动的步骤,这样也更容易提高完成目标的执行力。
原则3:存于此时此刻的“当下”
所提出的目标最好是立即可做而非遥远的。
原则4:具体化
具体的目标胜过抽象的目标,描述得越具体,就具有越强的动力,同时执行力也会越高。
原则5:从小步骤开始
良好的目标要从小步骤开始。父母可以询问孩子:“当事情可以有所改善时,你想到的第一个可以做的改变是什么?”“你想从哪件事开始?”这都是可以尝试的第一步。
原则6:要在孩子的控制范围之内
设定的目标不是先改变别人或是改造某件事,而是孩子“能做的”以及“可以持续做的”。有的目标很好,但孩子无法控制,那也没有用。
原则7:使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描述
以孩子的意愿为主,以他的语言来叙述,而不是以父母的意愿为主。这不但可以与孩子同步,也会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
父母在协助孩子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其实不像大人那样,对自己“要什么”有着较为清晰的图像,他们常常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协助孩子先分辨自己要什么很重要。甚至从他们的偏差行为或是诸多抱怨着手,协助他们分辨“目的”.“行为”以及“代价”,之间的关联之后,才有办法进行目标的设定,也才能真正协助到孩子。
父母要学着放下自己的预设立场,好好地敞开心扉“听见”孩子的目标,并进一步正向引导孩子觉察,让孩子了解自我,分辨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懂得区隔与取舍,提升自信。这是父母终身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