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日记】
今日做系列觉察之六,关于“劳累”
送走学生,回到办公室,瘫坐在椅子上,动弹不得。
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不停地闪现一天做的各种事情。从早上6:50出门到托管放学,今天确实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想盘算一下明天要完成的任务,大脑突然一片空白,晕晕沉沉的。眼皮沉重,想睡觉,面部肌肉似乎被冻住了。脖子似乎撑不住脑袋了。双肩发紧,下沉,脊柱似乎不管用了,腰部撑不住,松松垮快。大腿和膝盖像是很久没有运动却突然做了剧烈运动的感觉,有些胀,微微发疼。最明难受的是脚。虽然早已不穿高跟鞋,平跟鞋一样累。后脚跟肿胀,整个脚掌酸软得厉害。想坐正来几次深呼吸调整调整,坐不起来。干脆放空自己一会儿,发发呆天也塌不下来。
大脑短暂地空白后,却不愿意停下来。想一想昨天才把课题答辩的事儿做完,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又是好几项任务,都不轻松。突然一阵烦躁,我干吗把自己累得像狗?歇一歇不行吗?自己的身体元气并没有完全恢复,这样搞下去,又会把身体弄垮,这不是傻瓜行为吗?可是,我既然答应了要负责的事情,一定要对自己有交代,否则我会更难受……不对,把事情做好与把身体养好不应该是对立的。我要调整的是自己做事的方法与节奏。尤其要学会组织管理,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一个人去扛。先养养自己的精神,等头脑清醒的时候,按照清单做一个事情进度表,尤其要把相关的可利用的资源考虑到。
不再刻意去觉察脑子里的想法,继续发发呆,恢复一下体力再说。
【读书笔记】
《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笔记30:第四篇/影响学习的五个因素/第四章:调节情绪的方法(P100-104)
1.情绪的生理理论:情绪刺激引起生理反应,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如看见熊就跑,是“越跑越怕”,不是“越怕越跑”。我想起了李正太博士讲的“身体智慧”,身体反应先于大脑和情绪。常常做身体觉察的功课,才可以领略其中的奥妙。
情绪中枢神经系统理论。跟生理理论不同。这一派的学者认为生理反应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是“又跑又怕”。
这两者情绪理论孰是孰非目前我还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情绪反应与生理变化存在紧密的关系,通过控制生理变化来控制情绪,作为情绪干预手段是可行的。
2.消极情绪调节与控制的基本方法
(1)肌肉运动调节情绪
各项体育运动,或者体力劳动,都是典型的肌肉运动。身体会分泌一种给人带来愉悦的激素,讲究科学的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可以缓解焦虑,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情绪不佳,去出出汗,就能调节过来。
深呼吸也是能带动肌肉运动,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带来积极情绪的体验。这段时间常常通过深呼吸来练习觉察,亲测效果极佳。
(2)音乐调节情绪
音乐是一种听觉享受,它能刺激会修正自律神经和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释放,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肌电水平和焦虑水平,对于情绪的调节具有大脑生物学基础。不同音乐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的差异。轻音乐比摇滚乐更能促进个体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升高。冥想音乐应该是音乐调节情绪最典型的运用案例吧。
(3)整体身心调节法
强调对身、心、行为、环境的整体调节。其中心主要指大脑和思维。它采用特殊的音乐频率,融合多种身心调节技术如放松、腹式呼吸、冥想、心理意象等并加以科学组合,对练习者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调节和优化。
看到这些内容,我内心升腾起一种兴奋。什么特殊的音乐?多种身心调节技术到底有哪些?操作原理是什么?怎么操作就可以达到目的?怎么组合就是科学的?怎么诊断到底是侧重于生理调节还是心理优化?宏观调节法是什么?怎么做?微观调节法是什么?怎么做?什么是“放松性机敏态”?什么是情绪平衡资源?什么是注意资源?什么是认知资源……相关背景知识缺太多,赶紧补救去。
(4)顿悟调节法
心理学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超越了以往的定势思维。从脑科学的角度看顿悟,是大脑建立新连接的过程,会伴随着全身能量的而增加,在面部表现尤为突出、形象生动,也成“Aha”反应。从语文的角度理解顿悟应该是“恍然大悟”的感觉。
(5)肌肉渐进式放松+积极心理暗示
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让被试进入积极想象状态,结合个人目标,建立未来理想和成功的心理意象,重组大脑资源分配,将未来的成功状态形成稳定表象,身心进入优化状态,并指向未来的结果。
这样做的原理是积极的语言暗示(正性的程序性知识),使学生原有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替换成积极正向的情绪,建立一个积极正向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进而克服原来的负性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要调整学生获得积极情绪,教师(辅导者)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关键,身心一致的真实反馈,远胜于语言。成人平和,孩子平和。成人焦躁,孩子焦躁,成人虚伪,孩子也会学会虚伪。
“世界上没傻瓜”,我们都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每个人都会敏感到他人的感受,敏感到周围的人是否喜欢自己,对自己是否有敌意。心里怎么去想比怎么去做更重要。
为人师者,发自内心的爱孩子,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