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前四句追忆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作者与友人陈襄(字述古,杭州知州,是苏轼的上司)江村寻春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其时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倾魄。“故人不见”一句,从追忆转到现实,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同游的故人不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他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以下三句表明,词人更想念他们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风景胜地——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后片四句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这里用了个《青箱杂记》中的轶事:“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作者借用这一典故,廖廖数语便把昔日自己与友人寻常行乐光景都活现出来。“别来相忆,知是何人”又转到眼前。此句以诘问句的形式出现,文思极为精巧。词的结尾,作者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可谓意味深长。
这首词,今昔对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现得极为恰切、自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的结尾妙用拟人法,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此词写于熙宁七年,苏轼以杭州通判赴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赈饥,元日过丹阳所作。人生得知己足矣,苏轼在杭州与这陈述古相识当是他人生的一场幸事。
有此友可思,自然是孤独中的一份幸福。想来与陈襄携手相游,与梅共飘,随处吟诗,红颜抚琴,此等人生,岂不快哉?无数次的结伴而游,无数次的吟湖赏月,自然让那西湖边的一楼一寺,一门一槛,一草一木,都已经成为他们的相识相知。陈襄与西湖是同体的,陈襄与杭州是统一的,陈襄于苏轼的思念之中已经传说成某种符号。遥想陈襄定然也有同等的思念,只是他尝有望湖楼可登,孤山寺可拜,涌金门可穿,他尝有湖中月可寻,江边柳可问,陇头云可牵。它们定然也会与陈襄一起思念远在丹阳的苏轼。此情可有旧曲共弹,可有明月共寄,便可亘古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