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七期【冬】
年底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也近了。趁着岁末的假期,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到内蒙的动车高铁都在北边发车,早上需要早点起,地铁上赶车的人还不少。
有了高铁最大的变化就是票好买了,基本节假日也都能买到票了,当年春节基本靠黄牛的。坐火车带个身份证就够了,安检,检票一卡通关。地铁和车站的换乘也很方便。车站里,也没有当年大包小包的场景了。排队也不长,提前20分钟检票,秩序井然,又从容。还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运输能力提升,改变了出行生活。
坐在高铁上,看着窗外的茫茫的白雪,思绪不禁回到了从前。小时候,下雪在北方冬天是常态,当年在武汉那些见了雪激动成那个样子的南方同学真的让北方同学不好理解。经过了春生夏长后,就到了秋收冬藏的时候。在高铁上,不禁回忆起小时候的冬天场景。那个时候内蒙的冬天是寒冷而漫长的,冬天的家里吃的菜品种有限,以土豆,白菜和萝卜为主,再加上泡菜、酸菜和咸菜。冬季的水果主打苹果和橘子。
那时的生活方式都是很低碳环保的,大部分家庭都有菜窖,冬暖夏凉,适于存放食物,绝对是零排放。入冬前储存好过冬吃的菜和水果就是头等大事。秋天的白菜收货的时候很便宜,只有几分钱一斤。菜农赶着驴车进城送菜码起来像是战壕,每家每户再把购买的大量的菜搬到自己的家的菜窖,这才能过一个踏实的冬天。
调味的小菜各家不同,来自东北的一般会储存酸菜和泡菜。酸菜也是用白菜做的。泡菜主要是用圆白菜和胡萝卜辣椒做的,咸菜的品种比较少,萝卜和芥菜疙瘩。让冬季平淡的家常菜中多些滋味。
八十年代猪肉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猪皮,猪油都是好东西。猪皮可以坐皮冻,猪油可以做猪油葱花饼,也都是人间美味。
记忆中小时候冬天最好的小零食就是糖葫芦,酸酸甜甜的,有滋味,又开胃,最受小朋友的欢迎。还有偶尔能吃到的糖炒栗子,又香又甜,回味无穷。
油茶面也是一种值得回味的小吃。把花生芝麻这些香气满满的食材和面一起炒熟,想吃的时候就用热水冲泡,和芝麻糊有点像。后来还看了一个电视剧,叫《龙嘴大铜壶》将的也是解放前的天津的平民生活,每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都有一个烟火气的故事。
内蒙是出产煤炭的大省,所以冬季取暖都烧煤炭,也不需要使用天津和北京常见的蜂窝煤,入冬前每家每户都要买一拖车煤炭来过冬。接下来,炉子和烟筒都要收拾好,不能堵了,要不容易一氧化碳中毒。生炉子是个技术活,需要兼顾取暖和做饭得需要。晚上还得保持炉火不能灭掉;火也不能太旺,因为太旺就需要不断添煤。
每个冬天早上起床都是对意志的检验。冬天的棉袄和棉裤起床的时候都是凉的,起床就马上感受到了被窝内外的巨大温差。幸好后来大家都搬到楼房了,集中供暖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早上最硬核的早餐就是羊肉烧麦,只有羊肉和大葱,奶茶免费喝。平时最硬核的正餐就是涮羊肉了,羊肉和麻将的香气混和起来,味觉盛宴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吃完饭再来点水果或者心里美萝卜,消消食。再把烤干的橘子皮用滚烫的开水泡开,加点白糖,就是平替版的陈皮茶了。如果再能来一串糖葫芦,绝对能写一篇优秀得小作文了,难忘的一天。
过春节能吃到更多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扒肉条把肥瘦相见的大肉片做的很软烂,不腻,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带鱼,鸡肉,牛肉主要是炖,猪肉可以和蒜苔,芹菜,青椒这些稀少的蔬菜搭配着炒,冻虾仁也很不错,还有松花蛋,皮冻和香肠这样的凉菜。春节的时候对肠胃也是个考验,这么多好吃的一下都来了,真的让肠胃有点忙不过来了。
记得小学的时候,带着爷爷寄来的兔皮帽子,穿着小皮靴,我和弟弟就是胡同里最靓的仔。下雪天了,就在马路上一边出溜一边前进,经常看着同学脚底一滑摔个跟头,其他同学刚乐一会就传染似的也摔一跤,于是大家就都找到了乐趣。冬天公园的湖面是最好的免费冰场。做个小冰车,轮流推或者拉着跑,寒风中,一个一个小脸通红,有的还拖着长长的鼻涕。但欢乐也是真实的,印在记忆中的。
高铁的旅途只有不到四个小时,只有原来的一小半,思绪就和列车一样到站了。从车站出来,很快就到家了。家里还是温暖的,室温都比北京高不少。今天也没什么风,路上的一些冰也化了。母亲的精神状态还好,我很欣慰。只要衣食住行有规律,退休的生活应该也挺有意思。以前常走的小区小门不能走了,好在大门也不远。周边的超市也越来越多了,让生活有了更多选项,挺好。
这个季节,不禁想起了去年读过李娟的《冬牧场》,李娟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根与魂。有了冬牧场的经历,李娟也形成了看世界的独特视角与感悟。书中没有华丽的文字,精致的生活,却依然能够直达读者的内心深处,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也是文字的使命。
虽然作者李娟一直生活在新疆,但冬牧其实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虽然带了各种装备,准备了各种预案,还是被现实生活好好上了一课。低温,喝水,吃饭对于其他地方的大部分人平常的事情,在这里都成了考验。还好,在有着丰富冬牧的经验的居麻一家的帮助下,这些关也就顺利过了。李娟也成为冬牧团队中的一员,负责清理牛圈羊圈,背雪,打馕,赶牛 。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的困难,我们也会发出各种感慨与抱怨。想想冬牧场的生活,大部分人的生活难度不会比冬牧的生活更难的,重要的是。我们也可以学习李娟,实践作家实地采风的职责,迎难而上,更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严酷的生活,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找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
生活总在坚持中朝着好的方向变化。家里的房子是老一些,经过了粉刷和管线改造。房子位置和朝向都很好,两个朝南的房间,虽然在路边,但对面就是一个公园。室内的暖气设施虽然已经用了多年,当仍然有26度,在朝南的房间晒太阳总是一件美事。暖暖的,从身上到心理。
回想起来,我们也是从小时候艰苦的生活中走过来的,虽然不会像李娟那样艰难,但毕竟是我们自己经历的考验。为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我勇敢地走出家乡,去寻找梦想。儿时那些事和家乡都还在记忆里,深深刻入了我的人生历程。漂泊的我会找到心中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