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是何物
——听歌有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元好问的名词,经人谱曲,被二度创作成一首叫情是何物的歌曲,由周深在经典咏流传上演唱,今天偶然听到,循环了好久。说实话,很惭愧,之前对于这首词唯一的印象就是首句,还和很多人一样曾经将它误认为是“直教人生死相许”,今天才细细地读了每一句。为此真的感谢优秀的作曲和歌者,让我感受到这种美。
虽然对于词人是在何年纪创作出这首名作存在一定的争议,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元才子在十六岁应试赶考时的作品。路遇捕雁人,听闻双雁事,购雁葬河畔,作词雁丘前。在知道创作背景是这样的时候,我心生感叹,自认为一直对古人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很好奇,甚至于非常憧憬和向往,所以,元好问的行为在我看来是具有浪漫色彩的。
我不止一次的想,如果让我,或者另一个不足二十岁的学生去走在那条路上,去知晓大雁的故事,我们会是什么反应,或者说,会有什么举动。当然,这个问题在今天几乎是没办法去实践回答的,在元才子那个时代的路上小插曲,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属罕见。不可否认的是,我看到的是同样不足二十岁,按现在的标准来看甚至没有成人的少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爱情的赞叹。
虽然我无法拥有他的举动,但却能感同那个时候少年的身受。“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打了个激灵。仿佛能看见,十六岁的元好问,立于汾河边,想象着当年汉武帝携百官乘舟巡幸时的盛况,箫鼓喧阗,繁华热闹,汾河仍蜿蜒流长,可是词人面前只剩下孤零零的双雁坟和遍地荒草。而我,坐在书桌旁,在脑海中勾勒出他的孑然身影。他在回望当初的煊赫,我在想象他身处的荒凉,此刻,两个少年对于古人古事的追思融为了一体,化进这首词中,我竟萌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我一直钟爱那些其中提及时间的作品,不论诗歌,小说,还是其他种种。什么事物,只要一沾上时间,都会让我伤感和记挂。在这首词中也是一样,词人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只大雁不会只剩一抔黄土,而会成为神明,被大家铭记。在更久的将来,自会有文人骚客,来此雁丘前,吟诗痛饮。但我生出强烈的惋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去,同样被情触动,为情赋诗的人,已经相隔百年千年。
一个情字,能让痴儿女生死相许,所以跨越千百年的时空,仍然让芸芸众生困于其中也乐在其中。这也是这首词能撼动人心的最主要因素,情似乎真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