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育界正在掀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是由日本的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发起的,已经在日本本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被各国教育界认同。我心怀虔诚地阅读了先生的著作,书中所描绘的智慧而高效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我。
教师不在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是退一步,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教室里充满家园般的自由和实验室的探究氛围;
学生体会到了交往互助合作的快乐,老师学会了欣赏差异的美。
这么美好的课堂是怎么形成的呢?认真研读才发现,革命的成功源于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不要再把自己看得不可或缺,让学生相信学习不必事事依赖老师,只要团结协作,他们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建立了这样的自信,学生才能释放天性,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变成了导师,教室变成了学室,给学生尊重、信心和方法,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成功地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想要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只靠老师的力量远远不够,因为让老师同时面对40几个甚至更多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面面俱到。而小组合作学习恰好能够解决这个难题。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通过互学互帮互助,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都解开,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大家。人人都有事可做,人人都能发光。
我们的课堂也有小组合作学习,可是学生们并不喜欢合作。优等生喜欢独立,后进生过于自卑,真诚的帮助和鼓励成了一句空话。学生们也不善于合作。没有具体分工,没有具体任务,没有合作秩序。要么抢着说,要么没人说,这样的现状让人担忧。
在阅读时,我特意留心了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如何进行的,经过反复研读,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分组不科学造成了合作探究效率低下。
教师分组时往往只考虑到身高、性别、成绩,纪律等,其实个性特点和家庭背景也是能否成功合作的重要因素。性格上互补,能力上各有所长,彼此能够互相欣赏的小组才是稳定的,有战斗力的。比如,一个有见解,但是说话声音特别小的女孩子应该分到什么样的小组?当然是非常有耐心的小组,能够慢慢让她说出来,不带一丝的嫌弃。如果把她放在一个急脾气的小组,可能会弄的怨声载道。
小组内要异质,但是组间一定要同质,或者接近,有助于公平竞争。所以从分组的那一刻起,小组合作学习就已经开始了,一个个优秀的小组,就是老师精心打造的劲旅。
要让每个小组都有战斗力,还要有更具体的措施——角色的分配。组长,副组长是善于组织者,记录员可以不善言谈,总结员思维敏捷,检查员耐心细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角色,甚至不同的小组,可以角色不同。活动初期一定要重点培训组长,强化其分工,提问,激励,检查,提醒等能力。老师分配任务之后,组长可以根据任务,做出合理分工;遇到突发事件,也能酌情处理,沉着应对。火车快不快,全凭车头带,组长就是小组的车头。
而解决了分工问题,还需要小组的文化建设。相当于团建,统一思想,增强战斗力。比如,要有自己的有特色的组名,不能为了好记,简单的分为一二三组;要有自己的口号,能够激励每一个成员;要有简单的公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化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只有如此,才能全力以赴。
二.活动设计与学习形式不匹配,也缺乏相应的指导,丧失了合作探究的价值。
小组要以活动为主体,那么活动的设计要有合作探究的价值,应该具备这几个要素:
1.确定目标。也就是小组合作是为了什么,要达成什么目标?
2.明确内容。也就是要教什么,学什么?
3.设定时间和过程。需要设计哪些活动?以什么样的顺序?活动的设计也是要层层递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
4.理清方法。怎么学,和谁一起学?是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同伴互助还是个别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并非都是大家一起讨论交流,也包括独立的思考和构建。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调控和指导,因为孩子开始并不具备合作的能力,即使我们交代清楚的任务,在真正具体实施的时候仍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走上前去,倾听一下这个组为什么争吵不休,为什么停滞不前?是不是在真正的合作?遇到了什么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下一步工作。经过长期的训练,当学生们逐步的掌握了小组合作的步骤和方法,那么我们的小组合作才会产生高能高效的课堂。
三.反馈缺少机制,使得小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合作之后的交流评价要么忽略,要么没有要点,水平得不到提升。
科学的反馈评价机制是课堂教学的GPS,关系到整堂课的效果,也影响着小组合作的质量和今后的发展,如果没有恰当的反馈评价机制,小组合作的水平仍然停留在他们合作之初的水平上,那么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而且教学评要做到一体化,每一个目标都要通过一项活动来实现,而每一个评价都会检测活动完成的效果如何。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小组合作的最佳状态。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上,要注意几点:
1.根据学科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小组展示的方式也不同,说读写画演唱等,老师要适时评价,以赞赏为主,同时指出不足,小组之间也可以互评。
2.反馈不仅仅以是否找到正确答案为依据,因为这将误导学生只将注意力集中到寻找正确答案上,而不是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思想上无法达到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放松状态。
3.小组合作不仅仅要汇报优质资源,也要交流有差异,具有典型性的资源,不仅展示结果,也可以展示过程。
4.小组汇报是代表整体的,但是也不能放弃个性的展示。
反馈和评价的时候我们对学生不要过于苛刻,我记得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堂课,六年级小林老师的数学课——比例问题。当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们,学生通过合作,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答出这道题,可是有一个叫建治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他们说的我完全不懂。”当听到这样的回答,小林老师没有忽略,没有制止,而是说:既然你不懂,那么谁能来再给他讲解一遍呢?一个学生讲解完,建治表示还是没有理解。就这样啊,三四个学生轮流又讲解了一遍,后来这名学生终于懂了。小林老师幽默地说:“原本这个问题想用三分钟解决,没想到用了二十分钟,不过值得!”小林老师的微笑让大家感觉很温暖,尤其是建治同学。
更让大家感到温暖的是:这堂公开课没有因为这个“瑕疵”而沦为下等课,反而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赞誉。因为学生可以“直言不懂”,老师也能允许“不懂”的存在。老师没有将这个貌似在“捣蛋”的孩子抛弃,而是真的停下来带着所有的学生一起来帮他解决问题。虽然这位老师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流程,没有那么完美的表现,可是在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的眼里,这就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因为它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对于学生来说,宽松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对于老师来说,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同样难能可贵。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愿意参加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愿意再一次接受“教师的挑战”,就像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一样,只要坚定信念,倾注耐心,精心培育,一定会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