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生平之九。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曾国藩在近代中国军事上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这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之举。曾国藩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市县民众中招募,而在乡村农民中招募兵员,前者好逸恶劳者多,后者淳朴劳壮者多。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办法之二,总结为“以儒生领山农”。其所用军官多属曾国藩自己的学生、乡亲和亲戚中,以坚持程朱理学“义理”的知识分子,代表湘军将领有江忠源、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俞樾 、李元度、彭玉麟、赵烈文、刘长佑等人,特别是后起之秀李鸿章更是其亲授弟子,官场行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曾国藩湘军之中招募的勇卒多系“深山寒谷贫苦之民”,标准是“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简言之,就是在农民中挑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作为士兵。每营官兵又都是同县同乡,只听命于营官,而各营军官又都只听命于各自的儒生将领,曾国藩是这支与众不同招募而来的军队的最高指挥长,兵勇入营之后,曾国藩亲抓严督,兵勇日操夜练,短则几月,长约一年,便可随营上阵杀敌。
曾国藩的湘军招募有一个特别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湘军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制度。曾国藩后来对绿营军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一营五百人,营以下设哨,一个营有四哨,一哨八十人,另外有一个亲兵队百把人,每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初始,募勇5000人,人数尚不为多,故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随着湘军迎战太平军规模越大,营数也就增多,几万、几十万人之后,曾国藩精力有限,下放军权才有了统领和分统,各个将领也逐渐可以募兵练兵,只需向曾国藩回报,听命指挥,并不需要向朝廷请示,故而湘军思想高度一致。曾国藩要求湘军各营官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湘勇兵士,自各部统领到各营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彻底改变了清朝绿营中的“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陈旧弊病,晚清自此之后就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募兵先例,这也是民国初期各地军阀拥兵割据的根源。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根本,一直提倡忠君卫道、在湘军准备出湘迎战太平军的时候,写过一篇檄文《讨粤匪檄》,就是以捍卫孔孟之道的名义,号召天下有识之士。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思想在以往历朝历代不多,但是曾国藩一以贯之,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主张用多教育官兵,其个人经常在湘军集训时讲话,相当于部队政治委员,不厌其烦的把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曾国藩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掌上千秋史,胸罗百万兵,就能培育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钢铁之师。所以曾国藩有一句治军常语,“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大成而又有过人之处。他一再强调,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1852年曾国藩从早期筹办湘军就购买洋枪、洋炮、在结束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更是购置洋船,自建军工厂仿造各自军械,为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留下不可磨灭的伟绩。
曾国藩的治军选将有一套标准,认为,“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务求我湘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其后又要求“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曾国藩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理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湘军兵制》中有统计,可查有名有姓、籍贯出身、军职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儒生出身的104人,占比58%。比如彭玉麟、罗泽南、江忠源、李元度以及李氏二兄弟续宾、续宜等人,包括自己的三个弟弟,都是读书人起家,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曾国葆感染瘟疫病死南京湘军大营之中,唯有大弟曾国潢需要留守家中担责,九弟曾国荃在湘军中独树一帜统兵吉字营,最后横扫太平天国天京,几个弟弟众军功最大。 数据统计可见,湘军首领不是由传统的武将建立管理的,而是由文人特别是湖湘文化影响下儒学弟子建立起来的。湘军百将,一半儒生,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近代中国军事人才均深受其法,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湘军、楚军、淮军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清末民初,同盟会的黄兴,护国将军蔡锷等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极其推崇,袁世凯在甲午战后编练新军时,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制度揉进新法之中。钱学森的岳父民国军事家蒋百里在他的《国防论》中,高度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军史上的“一个军事天才家”,并加上一句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民国人才辈出,国共之中尤盛,蒋校长的言行之风有很多师承曾国藩,日克日记、静坐反思、理法并用等等,蒋校长要求国军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同一时代的毛教员则更多效法曾国藩的思想教育,毛教员一生很注重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军心,一句话就是思想一致,指哪打哪。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被毛教员在建立红军之初便被吸收,在后来的三八纪律中几乎复刻了曾国藩的爱民军歌。
曾国藩的洋务运动,在建立湘军到对战太平军,再到认识西洋坚船利炮,曾国藩的眼光从湖南到中国再到世界,军队的建设包括军事物品的筹办使用,见识到西洋武器的巨大威力,曾国藩决定学习西洋之道以制西夷,从轮船的制造,到海军的建制,从水兵的募练,曾国藩和一帮忧心为国的将才们呕心沥血的探索。清末民初的海军建制,基本参照曾国藩制订的蓝图进行的。曾国藩的爱将江苏巡抚丁日昌当时提出在吴淞、天津和南澳建立三支外海水师的设想,当即就得到曾国藩的赞同和支持,曾国藩在给丁日昌的信中称这是“举一事而数善备,实属体大思精”。曾国藩对晚清海军建设的筹划与支持,促进了清末民初海军的形成和发展,尤以洋务运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可以说,晚清海军兴军之魂就是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