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以为你眼中的孩子就是孩子本人吗?
真不一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眼中的孩子,往往是“自我投射”与“真实个体”的混合体。弗洛伊德的客体关系理论指出,父母会无意识地将未实现的愿望、童年的遗憾或理想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塑造成“想象中的客体”。比如,强迫孩子学钢琴的家长,可能是在弥补自己童年未圆的艺术梦,此时你看到的并非孩子的真实兴趣,而是自我需求的延伸。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提醒我们,孩子有独立的认知成长轨迹。当家长用成人的逻辑要求幼儿分享玩具时,忽略了他们正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种认知偏差会让家长误读孩子的行为动机。
真正的亲子关系,需要打破“投射滤镜”。正如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所说,父母要容纳孩子的“非理想化”,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与独特性。唯有放下预设与期待,才能看见孩子真实的模样——他们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是拥有独立灵魂的个体。
所以,只有让孩子真正做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个性独立、自信自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