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就不是男人,眼里只有自己。”
“离吧。”
“我离不开他啊!一个女人怎么活啊!”
“那就忍着吧。”
“可是他…”
…
这些话我听了无数遍。每次听我都在想他们为什么不选择?选择后承担每个选项的得失有那么难吗?当生活向我们抛出一个选择题,利弊得失皆藏在选项里。
面对选择,有些人奋不顾身冲向其中一个方向。有些人瞻前顾后逃避问题,一拖再拖直至被选择。可生活的结果不就是一个个选择题的堆积,选择步步后退,就再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十五岁看王小波,看的是性与反抗。18岁看王小波,品出无奈与苦中作乐。有趣的灵魂启蒙了一辈人。因为他我讨厌某些宿命论的东西,喜欢可以用计算推理证明的一切。
直到今天我还是我,喜欢挣扎,喜欢自己喜欢的一切。只要心还年轻,所处的时代就是黄金时代。
我不是生活的赢家,可我面对选择大胆出手。心里叫嚣着,来呀锤我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会犹豫,会害怕。这个时候翻开《门》,钻进宗助的世界看看,痛苦是否相通。
夏目漱石把人的思虑重重优柔寡断和生活的孤独无奈揉碎了,变成一个关于门的故事。
这个门是婚姻之门,是人性之门,是生活之门。
‘宗助明明知道开门的手段和办法,却没有养成使用这种办法和手段把门打开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己所处的位置,同未考虑这些问题之前毫不相同,他依然无所作为地被锁在门外’
宗助千里迢迢来到寺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打开内心无形之门。可是在离开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他根本不敢打开那扇门,承担门后面的痛苦与快乐。
‘他眺望前方,前方坚固的铁门总是遮挡着他的视线。他不是一个可以走出此门的人。他也不是一个不进此门也无所谓的人。总之一句话,他是一个瑟瑟伫立于门下的人,等待日暮不幸的人。’
于是他这一生被选择困扰,日日担忧直至死亡。与其说,夫妻俩向内挖掘彼此的内心,直至融合成为一体,苟活于世界。不如说,他们逃避选择拒绝承担,故事便上升至某一高度—永远等待。
这本书远不是封面上一句‘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最美爱情故事’等可以概括。这绝对不是爱情啊!
我们在生活里是不是也这样呢?
我想参加比赛,可是输了岂不很难堪,于是我们化身于观众看着别人在舞台上发光,安慰自己还有下次。真的有下一次吗?
我想换工作,可是房贷和车贷的压力不允许我瞎折腾啊!于是我们在厌恶的位置消耗生命,只有喝醉了大骂人生。我们是没有开门的办法吗?我们根本不敢选择!
我想转专业,可是好麻烦啊,于是自我放弃,或者假装努力,疲惫时揉揉眼睛,梦想在脑海里一闪而过。
这些无形之门我们经历了多少。我们选择了吗?我们是不是像夏目漱石笔下的宗助一样,等等吧。
等到我们无处可藏匿,被压迫到难以呼吸再去选择吧!
我一点都不喜欢被选择,我要争取,要爱我的决定。我不是花瓶,是随风而起的韵律。
从最初的刻意避世到最后被世界抛弃。我一直在思考,人生就是这样吗?人生非得这样吗?
我也看过很多日本文学,太宰治文似有若无与死亡美学抗争后失败,川端康成一切皆是徒劳虚无死亡才是真正的美,芥川龙之介改写经典体现人性之丑陋。
这些宿命似的文字,的确美,但值得思考。
我不想通过几本书或几个日本作家,妄谈日本文化。可是夏目漱石的故事警醒我,当我四十岁五十岁回忆人生中逃避开门的时刻,一定会后悔的。
小说不同于说教鸡汤,你能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我妈二十五岁后悔,三十岁后悔,四十岁后悔。我猜她会后悔一辈子。所有延迟选择的理由,都是借口。
正如小说结尾
‘真是运气啊,终于把春天盼来了。
‘嗯,可是转眼又到冬天了。’
这甚至算不是真正的冬天。这是门内人的臆想世界,是永远走不出来的密闭空间,离死亡只差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