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满
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是这几天入校观摩,让我觉得最亲切,最自然的校园。走进校园,迎面遇到的每一个学生都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他们落落大方,神态自然,笑容时刻堆积在脸上。那一刻,当阳光从树间照在他们的脸上,我想到了世间很多的词汇,例如希望,美好,也想到了那句:教育本就是美丽的事,教师是幸福的人。
这所学校的教师将教育当成了一份事业去做,从早上的英语口语,到魔方训练数学思维,再到十分钟的作文或写话评讲,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随意翻看的孩子的文字,可以看到他们的文字,讲究了真实,我常常觉得真实才是一篇文字的灵魂。我们的学生在训练中有了固有的模式,真实反而是欠缺的。从自由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想法是相对单纯简单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靠近我们的语文标准,对孩子的写作放低标准,沿着他的年龄阶段,保持他的童真。这样下来,我们的孩子才会对写作抱有热情。一年级的小孩刚入学,无法进行写话,学校的老师就让他们上台去进行口头表达,听了几分钟,我对比自己经历过的点滴,发现自己给予学生的舞台机会过少,他们是有表达的欲望,有倾诉的欲望,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而我们偏重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他们本身的需求,所以越到高年级学生的激情越低。而在这所学校中高年级的学生和一年级的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同等的,这就说明他们的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保护。
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层次水平,需要大量的阅读。而现实生活中是大家有一个固有的观念:孩子们不愿意读书,认为自己教不了他们。今天的导读课却让我扭转了这种想法,孩子们不爱读书的根本是老师规定的书本,并不是他们喜爱的,我们因个人的偏好替孩子决定了书本的选择,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把孩子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兴趣自然就来了。五年级的好书推荐课,便是采取学生推荐的方式,现场互动很热烈,学生勇敢,让我思考自己以前虽然做过尝试,但是却没有面向过全体,有过出彩的学生,却忽略了大众的需求,如果能早点认识到这一点,该有多好?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有些孩子是不爱看书本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突然意识到不爱看书的本质并不是对书本的厌恶,而是说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了,朝阳小学采用的导读课,采用摘取文中精彩的段落,利用情节的高潮起伏方式,勾起学生的兴趣,在结束的时候设置悬念,试想如果学生想知道答案,自然就会找出书本阅读。持久的兴趣,长期的文化影响,会形成一个良性的阅读环境,不爱读书的孩子渐渐也会发生改变,这与润物细无声是同一个道理。
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高度,今天下午王老师的示范课打开了我语文教学的新大门,单元整体教学,让我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模块并不能进行完全地割裂,贯穿始终,前后承接才是主线。她为了一篇文章的教学,查阅了类似的书籍,做了大量的工作,一节容量满满的课,看不到任何作秀的痕迹,作为老师我都听得如痴如醉,更不用说下面的学生。这一刻我才认识到,特级教师的“特”不在于虚名,更在于对教育的热爱,潜心于每一堂课。
康老师已经退休,却依旧身在教育的一线,对新手教师进行指导,素颜,衣着朴素的她,却在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个人的魅力,如果我们老去,能否有她们的十分之一?
我知道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道路是漫长的,但是在磨练中,一定可做到的,首先从“变”开始吧。
2019.10.15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