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
教育管理寻“美”:
1.昨晚上十点多接到局里通知,说是我们上报的互查人员报少了。6:10 在教导处群里发了信息:明天去淮海校区检查作业与听课,除了我领队,语数英各2名骨干教师参加。教导处3人都在家,各自负责一门学科,你们各推荐2人报刁主任汇总重新做表报局里。接着:今天我们自己模拟检查,要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程序来,特别是对照附表2、3标准检查。接着:明天的检查:语数英各听1节课,主要是检查作业(9.1-9.11)。教导处注意准备:秋学期课务分工表、9月11日年级组控制作业总量的清单、9月12日课表和各年级分班级有学号的学生名册。巴黎城严卫斌校长带队到我们这边来,刚刚沟通,大概9点半左右到,听第二节课,可以“有重点”安排一下课务;重点是作业检查:“三簿”要到位,控制作业清单要到位,抽查学生(按班级学号)9.1-9.11作业要随抽随时能拿过来,更要保证质量……现在过程性的“盯着”,始终在路上,就这样还频频出错,10点左右说是我们没有重新上报名单,经查询8点半报的,局办人员没有上平台查收;校内检查说是上午第三节课,到现在(2点也没有反馈),还得来催催!
2.新生学籍已经全部上报集团,转进出学生还剩3名学生的资料、转出申请(多了几个),面对面件件“教”!
阅读咂摸悦美:
学术前沿丨基于复杂情境的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
(本文约6183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摘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复杂情境”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有体现。复杂情境的“复杂”主要表现在背景复杂、活动复杂、问题复杂、任务复杂等方面。在中高考命题中,可以依据这些具体表现,设置复杂的日常生活情境、复杂的文学体验情境和复杂的跨学科学习情境,作为考查学生高阶思维的载体。
【关键词】复杂情境;学业水平考试;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
近年来,复杂性理论和复杂性思维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教育领域,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在关注复杂问题、复杂知识、复杂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明确提出“复杂情境”的概念,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1],同时提出“可以设置综合型题目,让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充分展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2]。究竟什么是复杂情境?在考试命题中,复杂情境的存在形态是什么?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一、概念分析:复杂情境的概念解说
理解“复杂情境”,首先要理解“复杂”。复杂的字面意思是“重复杂乱”,“多”是复杂的基础性条件,但复杂意味着“不简单”而非“不少”。通俗地说,“多”“关联”“开放”是复杂的基本要素,其认知表现就是“难”。事物由多种因素和成分组成,完成事情需要复杂的方法,解决问题需要复杂的程序,这些都是复杂性的表现。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讲学习成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事实、规则和动作,另一种是概念、模式和关系。前一种的复杂度较低,后一种复杂度较高,包括“认知领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层面的结果,情感领域的组织和特征层面,以及意识运动领域的清晰度和归化层面”[3]。另一位美国学者戴维·H.乔纳森从问题加工层面提出了复杂性的三种表现:组成复杂性、协调复杂性、动态复杂性,其中组成复杂性描述解决问题的行为数量及实施这些行为需要的多样性信息,协调复杂性描述问题解决行为之间的各类复杂关系,动态复杂性描述这些关系随时间发生的变化。[4]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复杂情境”奠定了基础。
义教新课标提出了“复杂情境”的概念,但并未对其进行解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出现了“复杂、新颖情境”“问题情境”“复杂问题情境”“情境的复杂性”“复杂情境”等,也未作详细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对“情境”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其中指出,“情境”指“问题情境”,指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5]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情境和情境活动都是通过文字与符号的形式建构和进行的。根据情境的复杂程度,可以将情境活动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简单的情境活动,测评学生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第二层是复杂的情境活动,“此类情境活动涉及的是复杂的认知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应对复杂问题的水平”[6]。《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对情境和“四层”“四翼”的关系也进行了阐释,认为“复杂的情境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与学习探索问题情境的综合素质,即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7]。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情境活动复杂性程度的要求远不如高考,但设置情境的方向、理念并无根本区别。《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有关“复杂情境”的表述,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利时教育家易克萨维耶·罗日叶也曾对“复杂情境”进行过研究。在他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学校培养学生面对生活的复杂性,或者简单地说‘面对复杂性’(比如考虑到高中的情况),那么我们就应该优先注重在复杂的情境中获取信息,不论是通过直接的观察,还是通过对复杂情境的模拟”[8]。他认为,一个情境主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支持工具和命令。支持工具是一组呈现给考生的物质要素,如书面文章、插图、照片、视频、音频材料等;命令是从既定的支持工具出发,明确向考生提出的一组答题指示。而一个情境是否复杂,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即情境的背景化,要调动的基本知识和知做技能的性质与数量,要求学生联结这些知识和知做技能的类型。[9]从要素层面对情境和复杂情境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化对复杂情境的认识,对中考试题分析也有指导意义。
目前,在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领域,对复杂情境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充分。尽管研究成果不多,但在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中,已经存在涉及复杂情境的问题。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炼复杂情境的要素,结合中考试题进行分析是当前阶段应优先开展的工作。
二、要素分析:复杂情境的主要表现
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以及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等人的相关研究,可以提炼出复杂情境的四个主要表现性要素,即背景复杂、活动复杂、问题复杂、任务复杂。
1.背景复杂
所谓“背景复杂”,不是指背景本身的复杂程度,而是指情境创设的背景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远近程度。如果学生对情境的背景非常熟悉,那就可以快速融入其中。反之,就会带来接受障碍。《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及的“国际政治经济、党和国家政策改革、社会发展、历史事实、科技前沿”等领域,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比较远。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设计了以“飞天”为主题的阅读课情境,该情境的背景是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工作原理、“嫦娥探月”工程和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等,学生对该背景的熟悉程度远不如2025年天津卷“走进中华老字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学科育人角度看,背景复杂的情境往往涉及国际、国家、社会、历史、科技等领域,这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深入了解当今时代特征和过往历史,同时有助于拓宽视野。
2.活动复杂
活动复杂不仅指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的综合程度,也指情境中涉及较多的社会生活活动。如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卷创造性地用“天”这一主题统摄全卷,依次设计了如下活动:
(1)班级开展“天问”主题学习活动。包括对“天”字造字方法探究、不同字典对“天”解释的差异、对《少年中国说》片段的分析、补充古诗文中与“天”有关的名句等。
(2)围绕“问天”主题,选取李清照的《渔家傲》、庄子的《逍遥游》和《两小儿辩日》等文本,分析古人“叩问苍天”的哲思与情怀。
(3)围绕“飞天”主题,从“夸父一号”“玉兔号”“长征十号”等与航天有关的命名中体会中国航天人的诗意和浪漫。
(4)围绕汪曾祺的《夏天》进行阅读鉴赏活动。
(5)以“天呐,原来这么有意思”或“助人者,天助之”为题进行写作活动。
在以“天”为主题的情境中,这些题目综合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活动类型和内容都比较多,虽然不同命题板块之间活动的关联性不够强,但命题板块内部的系列活动存在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天问”主题学习活动中,围绕“小宇借到识字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一情境开展的“说文解字”“不同释义”“文表转换”“文化探源”等活动,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
3.任务复杂
任务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不能脱离情境。任务复杂既指在一定情境中学生所要完成的内容较多,也指完成任务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较高。例如,2023年浙江温州卷设置的情境为:温州“九山书会·大宋戏仓”是中国首个集戏曲文化、游园体验为一体的戏曲生活市集,定期推出系列文化活动。在该情境的统摄下,学生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打卡戏文大道】设想漫步在悬挂着戏文灯带的林荫大道,赏读戏文,写出戏文的出处。
【打卡主题市集】挑选戏曲创意商品时发现手机壳上张飞和林冲的戏曲扮相与小说描写不同,分析原因。
【打卡九山戏台】观赏《琵琶记》经典选段《糟糠自餍》。借助“戏文卡”,与同学分享体会赵五娘心境的过程。
【打卡高明亭】同学们发现高明亭对《琵琶记》作者高明的介绍过于简略,准备向主办方提建议。
【推广演讲】为了推广戏曲文化,请你在班级就“戏曲与语文”这一话题发表微演讲。结合打卡体验,撰写演讲词。
该情境中的系列任务,除补写戏文出处、解释文言词语和断句外,其他涉及的分析戏曲扮相与小说差异、阅读“戏文卡”、向主办方提建议、发表微演讲等任务,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
4.问题复杂
义教新课标提出,“问题或任务是题目的主体部分”[10],一个“或”字说明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问题可以只存在于文本情境中,不必依存于外在的日常生活情境。复杂问题往往指“劣构问题”,之所以称之为“劣构”,是因为“有一个或多个问题要素不清楚或者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它们拥有多种解决方案、多种解决途径或者一种解决方案也找不到;它们拥有多种评价解决方案的标准,所以不确定用哪种理论、规则或原则来解决问题并且应该如何组织”[11],这类问题也被称为“开放式问题”。例如,2025年陕西省中考卷第一大题第7题设置了“开展革命英烈纪念活动”的情境,要求学生从《红岩》《可爱的中国》中选择一个或多个革命人物作为素材,完成《星火》栏目的祭扫仪式誓词。这道题的分值虽不高,情境本身并不复杂,但学生对祭扫仪式誓词这种文体不太熟悉,导致撰写难度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复杂情境。
复杂情境的四个要素都有一个共同指向,那就是“认知复杂”。或者说,涉及复杂的认知活动的情境往往是复杂情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个要素中,只要有一个要素复杂程度较高,就会导致复杂情境的出现。例如,即使情境中的活动、任务、问题都比较简单,但情境的背景离学生太远,这依然会导致认知难度加大。如果四个要素均比较复杂,那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就更有挑战性了。
三、类型分析:复杂情境的命题指向
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是从情境本身的复杂程度进行划分的,义教新课标将命题情境划分为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学习情境三种类型。相应地,复杂情境就包括了复杂的日常生活情境、复杂的文学体验情境和复杂的跨学科学习情境。在命题时,可以将这三种复杂情境作为考查学生高阶思维的载体。
1.复杂的日常生活情境
所谓“日常生活情境”就是要“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达方式”[12],既然是“日常”,说明情境的背景并不复杂。日常生活情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实践的难度较大,灵活度较高。在语言综合运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科普作品阅读等题目中,可以尝试设置这类情境。例如,2025年河南卷的“积累与运用”部分创设了“小水滴滔滔正在黄河河南段旅行,请你以志愿者小豫的身份,为其助力”的大情境。其中一个任务是:滔滔到郑州后又想去看看长江,然后顺道去东海欣赏日出,并给你发来一则求助信息,请你根据地图给出回复。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情境,但考生需要根据地图设计合理的路线,又使得该情境有一定的复杂性。由此可见,设置复杂的日常生活情境,应选择考生较为熟悉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材料与情境的高度统一。在题目设计中,也应注重考查考生利用文本信息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复杂的文学体验情境
文学作品是自带情境的,因此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13]。提供一篇文学类文本,设计一组问题,这样的情境并不复杂。如果围绕某一文学主题,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学语料,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文学体验情境就是复杂情境。例如,2020年浙江省温州卷“探究古典意象”板块,命题者提供了明代沈周的《听蕉记》、宋代张嵲的《夜雨有作》、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片段、明末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片段等古诗文材料,并创设了“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内涵”的文学体验情境。学生需要全面理解、把握这些材料中“雨打芭蕉”意象所隐含的情感与意蕴,才能够把握意象的内涵。2022年浙江省温州卷继续采用了这种命题思路,创设了“探究辛词豪放风格”的文学体验情境,提供了有关辛弃疾生平以及部分作品片段等材料,设计了两道综合性题目。
以此类推,像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命题,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文学主题,统摄不同的文学类文本语料,设计带有综合探究性的问题,进而创设复杂的文学体验情境,考查学生在文学阅读方面的能力。
3.复杂的跨学科学习情境
义教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解释是,“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4]。据此可以得出结论:跨学科学习情境本身就是复杂情境。在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内,究竟什么样的情境才是跨学科学习?从语文课程性质上讲,语言文字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那是不是只要语言材料涉及其他学科,就等于创设了跨学科学习情境?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跨学科学习情境的创设不在于使用了其他学科的语言材料,而在于使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真正解决该情境中的问题。例如,2024年湖北省中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评板块选用了《海的声音》这一文本,其中一道题是:下面是一则关于郑和的随文批注。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则有关邓世昌的批注。解答此题,考生需要调动历史学科中有关邓世昌的知识,才能解决“撰写批注”的问题。2024年长沙卷“积累运用”板块创设了“学校开展‘爱心义卖’活动”的情境,其中第4小题为:
义卖展台前,某同学询问:“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请你根据物理课代表提供的下列知识,用简洁的语言予以解答。

这道题提供的不是完整文本,而是直接的物理知识,学生需要借助该知识,解决有关不倒翁原理的实际问题。其实,判断一个情境是不是跨学科学习情境,只需要将该情境放到所跨的那个学科领域,然后判断该情境和所跨学科是否适切即可。例如,上述有关不倒翁的情境,在物理学科范围内也是合理的。当然,在物理学科范围内,命题者可以不提供有关重力和重心的语言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义教新课标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但在整张试卷中,创设复杂情境的试题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考虑试卷整体的题量、难易度、区分度等。毕竟,学业水平考试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但其主要价值还是检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区域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也为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2][10][12][13][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0,51,51,50,50,50.
[3]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下)[M].杨鲁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41.
[4][11]戴维·H.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6.
[5][6][7]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6,37,38.
[8]易克萨维耶·罗日叶.学校与评估:为了评估学生能力的情境[M].汪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6.
[9]张均兵.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情境化命题思想的启示[J].中国考试,2013(6):26~32.
(郭跃辉: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5年8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张兰)
END
咂摸:设置复杂的日常生活情境、复杂的文学体验情境和复杂的跨学科学习情境,作为考查学生高阶思维的载体,检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区域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也为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依据。——交流和运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