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学生学习不起劲,其实这并不是学生不起劲,而是因为教学的方法有问题。假使我们改变教法,发挥观察的作用,使儿童向活生生的事物去学习,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必能勃然大作,然后予以正确的指导,儿童自然能获得真实的学问。”
今天阅读了P36—67页,从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开始到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一、内容概要
原则九 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一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原则十三 教学游戏化
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主要方法与目的的配合。第二,要注意多数人活动的机会。教学游戏化是以“做”为中心的,也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运用。
原则十四 教学故事化
故事化的特点:第一,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第二,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第三,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第四,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
教学故事化的方法:1.教材故事法。这是用故事的体裁来编排教材,用教材。故事的体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直接的,故事的叙述是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的,故事的叙述是以第一人称为出发的。其二是间接的,故事是以第三人称为出发点的。直接的叙述能跟儿童的情感较易接近,所以教材要故事化,而且要直接故事化,才能生动、有力。2.教法故事化。活教师是一个善于引起儿童学习动机的教师,教学故事化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开心地来做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学得真知识、真学问。
原则十五 教师教教师
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
传统的教师进修的方式:1.各种研究会。2.讲习会。3.暑期学校。4.夜学校。5.其他进修方式。这些进修方式性质分为分科的或混合的,定期的或不定期的。弊端的,参培者以听为主,自己不能亲身体验就缺乏切身的感触。
教学演示的步骤是:
担任教学演示之教师做一教学设计,并演示给到场各教师观摩。
演示完毕即举行讲评,讨论其优点缺点。
进而研讨怎样应用最新教法,选择最新教材而完成最合理的教学工作。
教学演示的优势:
(1)施教者(即担任教学演示的教师)事前须准备。
(2)其他教师因有轮流担任机会,都需要准备,可增加其他教师的兴趣。
(3)因为彼此互相观摩,互相批评,学校的行政自然而然跟着改进。
(4)一般教师参加可以得到观摩切磋的益处,进而改进其教学方法。
(5)受教者(即教学演示的对象)在演示前已经得到很大的鼓励,借用外力督促和鼓励儿童,也是一种方法。
原则十六 儿童教儿童
儿童教儿童,意思就是以儿童来教育儿童,以儿童来指导儿童。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小先生”制,就是以儿童教育儿童为原则的。
儿童教儿童的好处:
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
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
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儿童教儿童的方法:1.个别儿童轮流教。2.各校儿童轮流教。3.各地儿童轮流教。4.各国儿童轮流教。
原则十七 精密观察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而精密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握着这把钥匙,我们便能接近科学的真理。
观察方法可以增进教学效果的原因:第一,由观察所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的知识。凡是经过符号或语言报导出来的,都属于间接的知识,如从书中得来的知识。我们从事物本身得来的有关该事物的知识才是直接知识,即观察所获得的知识。第二,亲身阅历的经验,印象最深刻。
第三,容易发现问题,也容易解决问题。观察不仅能增进教学的效能,还可以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与求真的态度。
如何做的精密的观察:
第一,全面的观察。
第二,比较的观察。
第三,系统的观察。
第四,五官俱到的观察。
二、阅读感受
在打开书的第一瞬间,就被书中陈鹤琴先生对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给难到了。孩子的脸脏兮兮的来入园你会怎么做?喜欢拿别人的东西的孩子你怎么教?怕黑不敢一个人到黑暗的地方怎么教他不怕黑?.......我一遍遍在心中默默地回答这些问题,又在一遍遍地否定自己的答案,太难了!不知道如何回答才是正确的。也许是因为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太过于执着,相反更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最后看完陈鹤琴先生提供给我们的方法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做,自己为什么没想到?通过表扬别人的优点,来让受教育的对象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这种积极的暗示确实胜过了消极的命令。再反过头来看,其实陈鹤琴先生书中提供的一些案例的方法,我们可能在心中也想到过,但是从口中出来的可能就是:“你不准去做什么什么,或者你马上去干什么什么.......”积极的暗示确实比较难做,但是收效确实很大的。
阅读了原则九才知道看似简单的暗示,其实还分为了四种不同的方式:1.语言。2.文字。3.图画。4.动作。书中对于这四种不同的方式都举了相应的例子,还是比较容易去理解。让我印象很深的是陈鹤琴先生对于自己,因为第一次吃到了青番茄觉得很酸的坏印象,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去尝试再吃番茄,直到后面外国朋友一定要他吃,发现很甜的时候才喜欢吃番茄。但是陈鹤琴先生给小朋友吃的时候,却是把番茄的皮都剥了,还放了糖搅拌了才给小朋友吃。我想正是因为陈鹤琴先生有过第一次对番茄不好的体验,所以想给小朋友第一次对番茄留下好印象,避免以后不喜欢吃而特地这样做的。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不经问自己,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这样说。不管是对人亦或者对事对物,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下,我想可能以后都不会再去接触这样东西了。
其次看了原则十到原则十二,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陈鹤琴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也非常爱研究。他可以把平常我们眼中非常普通的一副麻将,或者自己在国外看到的一些小玩意,都能把它们转变成适合幼儿的教具。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初看看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仔细研究研究看,也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
再次看了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也让我感慨万千。如今都提倡游戏化教学,没想到陈鹤琴先生已经提出了那么多年了。在成人的固定思维下,可能会认为读书就读书,游戏就是游戏,读书的时候不能游戏,要一心一意,两者是孤立分离的。但是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如果读书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那学生哪里还能进步呢?而我自己从事幼教工作十多年以来,真切地感受到游戏化教学带给孩子们的好处,那是无可厚非的。首先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一下就起来了,其次游戏化的教学也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游戏化的教学能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模式。
但是书中有提醒了我们,游戏化教学固然好,却要注意多数人活动的机会。我理解的意思就是游戏时不能只让会玩的幼儿一直参与游戏,而忽略那部分反映可能有点迟疑的幼儿,这真是给了我当头一棒!确实有时候为了课堂效果,我们经常会习惯性地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那些爱说话,经常举手的幼儿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老师心中的“幸运儿”,但是性格内向,慢热,不爱说话的幼儿就真的不会回答问题吗?我想未必。这让我想起班上有两位口语发展迟缓的幼儿,是不是因为他们说话较慢,而就剥夺了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就是因为他们说的太慢了?亦或者为了所谓的公开课,而去挑选一些我们心目中“表现优秀”的幼儿来单独上课。那,那些未被我们“选中”的幼儿他们怎么办呢?他们的心里得有多难过?他们会想我是不是今天表现不好,所以老师不选我呢?他们可能会因此一整天而闷闷不乐。我就亲眼所见,有些儿童因为没被选去上公开课,手扒拉着门使劲不肯松手,哭的撕心裂肺。还记得有一次,儿子跟我说妈妈明天早上我可以晚点去。我问为什么呢?儿子说:“明天学校有检查,要上公开课,老师让我晚点去......”听完这个话,说实话我心中还是有那么失落,我也能感受儿子眼神中一晃而过的失落和“不安”。作为家长的身份,我想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到自家的孩子被区别对待吧!而这种表演式的公开课,我也干过同样的事情,这一刻让我自己无地自容。教育不是公平的吗?为什么我们要那么残忍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以后不管什么课,我坚决不做这样的事情,全班幼儿一起上,一个都不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