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祭”字闯入眼帘时,首先就令人想到了祭祀,祭奠这些悲凉的词语,其次又想到了张爱玲的好多小说,都是这种充满沧桑,悲凉的基调。
但读完了沙舟老师的《老房子祭》是另一种感受,这是一篇感人至深温情满满的怀旧文,虽然也带着些许的悲凉,但传递更多的是正能量,是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为了过上想要的生活,而在不断努力进取里,终于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可喜可贺的幸福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房子在巨大的社会变迁中,经过一次次的易主后不幸被拆迁,那房子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它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沙舟老师和师母带着体温的汗水,老师是万分的不舍,但最后也坦然的接受了这个现实。文中用了大篇幅的古诗,谚语来引导帮助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昨天泼出去的那碗水,这是沙舟老师自己的感悟,也是对有相同经历的千千万万的人一种苦口婆心的劝勉,那些宝贵的言语,给,今天依然纠结在昨天的失败里 懊悔不已迷路的人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出路,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品质啊!
这篇文章沙舟老师写于2019年12月21日,写作的背景,是,听说老房子要拆掉,老师和师母去看了最后一眼,因为这所老房子是他俩,人生风雨的见证,情感积淀的载体。
沙舟老师对这所房子是有深厚感情的。正如文中所述:为了这个“巢”穴,我俩当年像燕子垒窝一样,起早贪黑,没明没夜,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我们的汗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我俩能读懂她,欣赏它。
当老师和师母走近老房子时,屋顶被揭,院内一堆瓦砾,只有墙壁还巍然挺立,那个鲜红的“拆”子血淋淋的挂在墙上。那所见证了老师师母风雨人生的老房子就这样遗憾圆寂了。
站在废墟前,透过这所惨不忍睹老房子的残骸,不由勾起了老师对往昔的回忆。
沙舟老师用通俗的语言,平淡的文字,质朴的谚语,把一天天,一幕幕,一年年,一历历,岁月流逝,不变的老房子,如一个厚厚的日记本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也把我们带进了那段岁月如歌久远的年代。
沙舟老师从最初的结婚无房,到撸起袖子自己干,盖起了房子,又到住上了楼房,虽然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种种磨难,但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结局是幸福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所倾注了感情的房子最令人难忘,老师对这个家是有深厚感情的,正如文中所写:老房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必经经过了十月怀胎,亲手喂养,感情不一样的。
有了房子就有了家,不再像浮萍一样居无定所。老师对这所来之不易的家也是有深刻体会的,正如文中所写:家的概念,不仅是一个栖憩之所,更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王国,避风挡雨的港湾,无论远在他乡,还是深夜归家,那个小屋总愿意为你留着一扇门;不管生活有多少烦恼,工作有多少压力,那个小屋有一盏永远为你点亮的灯;不管健康疾病还是富裕贫穷,那个小家永远都有牵挂你的一颗心。家,是一种责任。
从盖房子到住房子再到住上楼房,师母二胎临产,扛着一面大肚子,亮红晌午也帮老师剥树皮;孩子看见买冰棍的来了,懂事的说我们不吃冰棍,吃了怕肚肚疼;老父亲利用周末和老师汗流满面一起垒房子,继母慷慨把自己的楼房让给了老师,文中不断呈现出的是一个有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家庭。同甘共苦的妻子,善良忠厚的继母,疼爱有加的老父亲,懂事的让人心疼的孩子。
九十年代初,老师的生活再次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灿烂前景,添置了摩托车、私家电话、孩子奖状满了玻璃墙,后来又买了首套楼房,但买楼的钱,像座大山难以逾越,为了筹钱,不得已忍痛卖掉了老房子。
老房子被卖之后,几次移主,在两千年后,不断的升值,当时为了买楼房卖老房的人很多,都悔不当初。沙舟老师用丰厚的知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用以形容,那时的人头脑简单,商品意识淡薄,认为房子的价值在于居住,不知道老房子蕴藏的商机,而错失了商机。
对自己也是对那些卖掉老房子错失良机的同胞们懊悔不已的心,沙舟老师为此借鉴了很多的古语,让他们能够释然的放下。“便宜不能占尽,聪明不可用尽,早知三日事,富贵一千年,公鸡头草鸡头,有一头投一头,”正如老话所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引用古语,“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才是人生中最好的境界……”再一次诠释了,得与失,消与涨要保持一定平衡,否则,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正确对待生活里的得与失。这是一种坦然、大度、博大的情怀。能够从得与失之间寻找平衡,从倒霉事里寻找可利用的价值,能够看到凡事的两面性,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平衡生活里的得与失,这是人生的智者。
文中的最后用了一段话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沙舟老师对老房子难以忘怀的怀念之情:总觉得自己生活在空中楼阁,不接地气,自己的根不在楼房,还在自己亲手垒的那个小窝,事过境迁,往事不复返,尽管它已易主,但我仍念念不忘。
这看似拆了房子,实则是拆了老师的梦,毁了老师的情,这首“日暮……烟波江上使人愁,”再次抒发了沙舟老师浓浓的乡情。
从文字的轨迹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家庭虽不富裕但是个充满温馨,其乐融融,互相关爱,相互扶持,心心相印的大家庭,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缩影。这是一个不怕劳苦,白手起家,拼搏奋进,令人敬佩的一部艰难创业史,这是一个甜蜜的,幸福的令人羡慕的大家庭。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生活从来不会辜负那些热爱他的人。在沙舟老师精神上一直的努力进取里,生活上的勤俭节约里,小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又是水到渠成。
不由想起了柏青老师不久前写的一篇文章《新愚公》,文中详细记录了老师的二舅用了七年的农闲时间,给大表弟盖房子的艰难历程。薛河里挖沙,从村里出来时下坡,挖沙回家,重车上坡,道路弯弯曲曲,路面是碳岩山体,一半土一半石。采石更不是容易事,安全第一,头顶不能有悬石,脚下不能有悬空,是体力活。轮捶扶钎是高技术活,放炮,更是命悬一线……
写到这里,我向一直以来,敬佩愚公一样,敬佩沙舟老师和柏青老师的二舅一样为过上想要的日子,努力进取的众多的劳动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愚公,在一次次的与天地斗,与环境斗,与命运斗,在一次次的磨难里,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创造出了新的继业,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人虽然寥如晨星,却令人敬佩,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那些艰苦奋斗史都成为了他们生命里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虽然文中隐隐透露着一种无言的悲凉感,但这是最真实的人生,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文字平淡但读起来隽永悠长,总让人难以忘怀。面对老房子的拆迁,没有人会无动于衷的,这不是一所普通的房子,这是一所浸透着沙舟老师和师母的汗水和心血的房子,承载了他们喜怒哀乐的房子,记载了他们风雨人生的房子,这所房子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一个忠于主公的人;这个老房子承载着旧日的过往,沉甸甸的感情,承载了温馨,记录了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承载的温馨而美好的回忆,连我这个读者都为老师的勤劳勇敢坚持和执着所感动,都为这所不会说估的老房子而动容,何况沙舟老师自己呢!文中传达更多的是一种正能量,一种自强不息,努力进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步一惊喜的生活,以及正确的教导了我们如何坦然面对生活里的“得”与“失”,这是一部充满了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这所老房子因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城乡改造的推进,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终不能将浓浓的对老房子的情,从记忆里抹去,老房子承载着奋斗的记忆,见证者奋斗的艰辛,想起老房子,心中必然会泛起一种苦与甜相互交集的感觉,这是历朝历代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结。
如今,虽然是一朝过,高楼起,往事不复返。但,我相信它——老房子永远活在沙舟老师和师母以及读到这些文字听到这个故事的读者以及无数热爱生活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的心里。
最后,真诚的向沙舟老师和柏青老师致谢,感谢他们无私奉献写出了如此厚重的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深度好文,并真诚的向文中的沙舟老师和师母,向柏青的表弟,以及那些勤劳善良、勇敢进取、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