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朋友》,前面写过一篇关于积累的文章,今天想就应用这一章节整理下,并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一章,共包含13小节,可谓满满干货,节节精彩。我对此进行了复盘总结,希望能分享给大家:
第一,与其不断寻找方法,不如立即开始行动。
成功有方法,失败有原因。无论做成一件小事,还是完成一个计划,抑或实现一个梦想,都离不开方法。足见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方法固然重要,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关注,不停寻找,则会适得其反。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人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每天忙忙碌碌,以致忙到“心盲”。用李笑来的话说,就是压力整天刻在额头,匆忙时刻写在脸上。然而,经过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充满了矛盾——“既勤奋又懒惰”:每日忙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正是这个勤奋疲累的事实,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时间很紧,我很努力”的错觉。同样,也正因为迫于这种“时间压力”,使得他们终日不断寻找捷径,还美其名曰“提高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际上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最好能一劳永逸”,而这种想法其实是种变相偷懒行为。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不可复制,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有时还可能会带来反效果。还有些事实,他们采用的方法截然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左,但都不妨碍他们获得同样的成功。这里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是逆向英语学习法创始人钟道隆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两人学英语的励志故事。这就如同“真理的另一面未必是谬误,甚至有可能是另一个真理一样”。因此,对于学习上的成功,大多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好最重要的策略。所以,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第二,让自己不断成长,才能更接近成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里暗含“比较”之意。前者“成长”通常意味着与自己比较,让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来一次纵向比较。后者“成功”则往往被认为与他人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与他人比较,其实是很不公平,也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换言之,没有太多可比性。就像拿擅长跨栏的刘翔和篮球打得好的姚明做对比一样。站在个人角度,很显然,成长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更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然而,在我们的生存哲学里,过于推崇强者思维,也因此,连“努力”这个词的意义都被曲解了——努力并不意味着尽全力做更好的自己,而是代表着超越他人。然而,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但凡有点成就或有所成功的人,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独特优势,才能成就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一无二。而那些一味模仿没有自己的人,最终往往既成不了优秀的别人,也做不成更好的自己。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多姿多彩,才能让这个世界充满多种可能。所以,为了让世界能有更多的可能,请在成长中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
第三,看上去的"好运气",看不见的"很努力"。
事实表明,运气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信与不信。正因为如此,不少人相信运气,甚至过于相信运气。所以你会看到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执着于“买彩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中“百万大奖”。然而,正如爱默生所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比如真正的“赌王”一心只想办法赢,从来不靠运气赌,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计算概率。“棒球之神”泰德都只打“甜蜜区”的球,而不是每个球都打,才能保持高击打率。另外,韩国棋手李昌镐,对于每手棋,他才只追求51%的效率,从不追求妙手,才成为了围棋界一等一的高手。所以,在外人看来,那些拥有好运气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平常经过了大量的刻意练习,经过了足够的不懈努力,做好了足够的万事准备,才能把握住时刻出现在身边的机会。因此,与其等待好运气,不如抓紧去努力,因为越努力越幸运。
第四,找到自己的节奏,保持下去不放弃。
社会的快速发展,他人的不断催促,自己的浮躁心态,都常常导致我们做事情很难不被世俗左右,也很难不被他人影响。因此,我们很难找到或保持适合自己的节奏前行。比如,看到别人的三年五年规划,我们也匆匆忙忙给自己定个“超人计划”;别人订阅了很多线上课程,我们也赶紧给自己囤了很多书。一味地跟风,看似很忙,其实“心亡”。从未思考过这个计划是否切实可行,也从未想过这么多书是否适合当前阶段阅读。与其盲目地效仿跟风,不如静静地思考自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再一点一点实施执行。村上春树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每天跑步十公里,坚持写作四小时”,并持续执行下去,成为了有名的跑出来的职业小说家。斯蒂芬·金因为保持着自己“每天不写完2000字不出门”的节奏,常年坚持不懈,最终成为了妙品等身,获奖无数的著名小说家。所以,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并坚持下去,终有一日,你会获得成功,即便不成功,你也可以获得一些成功的副产品。
End.
大家好,我是小小清心。
愿我的文字能带给你一些力量或一点启发!
2018,让我们一起继续前行,为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