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很想做一件事情,但总是觉得时间没到,总想着要酝酿一下再做事,
比如:写本小说,你总觉得自己的文笔不够,写不出自己脑海中的精彩故事,于是一直拖延着想要等到时机成熟,自己的文笔足够好了之后再写,可到最后,你的文笔依然还是那么糟糕,于是你的写作计划一直搁浅;
喜欢一个人,总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想着等到自己足够成熟,足够优秀之后再来告白,可到最后你喜欢的那个人却成了别人的男女朋友;
想要去做运动,却觉得今天自己的状态不佳,想着改天状态好的时候再来锻炼,可到最后日复一日,每次想要锻炼的时候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出现,你的锻炼被无限期推后。
想拍视频,总觉得这里没有拍好,那里拍的不完美。
以上这些都是你心中的完美主义在作祟。
你永远都想着要用最好的状态来做事,最优秀的自己来面对他人,于是要做的事情没做好,想做的事情永远也做不到。
“完美”一词听上去是个好词,但是生活中真要以这个词作为你的行事标杆,那你永远也无法达到完美,《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是作者斯蒂芬·盖斯的又一新作,他以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之后所获得种种成就,这本手告诉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真的完美。
《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一书中说:“完美主义者渴望永远做到完美,无论是在行为处事、外在形象、还是内心情绪上。”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生活,完美的结果,对于很多事情往往有着过多的期待,他们也很难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一旦一些事情没有按照他们所想,就会变得纠结,自卑。
完美主义比一般人更加容易得精神抑郁等疾病。
1994年,涅槃乐队的主唱科特·柯本自杀身亡,理由仅仅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热爱舞台,不够热爱自己的职业,他的完美主义使得他深受其害,最终酿成惨剧。
在《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一书中,有一个词叫做“自我设限”,当你想要运动时,看到天空灰蒙蒙的,你笃定待会会下雨,你想着待会或许会在跑步的过程中下起雨来,那这就是一场失败的运动,最终呆在家里,跑步成了空想,这就是自我设限。
在你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在脑海中给自己规划了事情的发展,并最终没有去实施的时候,你已经输了。
作者马克·李维曾经在别人约稿时,想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他不停地思考究竟要怎样写,可是临近截稿日期他还是没有写出来,最后没办法,他只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先把脑中的构思写出来,没想到最后交给编辑的时候,却得到了编辑的赞赏。
马克·李维说:“当我们开始寻找一个最好的点子时,往往会吹毛求疵,对结果感到失望,最后狗急跳墙,随便找一个点子交差了事,但当我们放下写名篇巨著的心思时,当我们开始书写时,点子就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冒出来。”
完美总是在一步步的行动中完成的,只有行动起来才会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才会知道接下来要如何改正。
《礼记·札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意思是,学了然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教了才能知道困惑的地方。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完美才是完美
深以为然!
不完美主义者,不会因为想要完美而预设自己的一步步动作,不会等到完美再行动。
他们会在不完美的行动中,一路跌跌撞撞,最终达到目的地。该如何做呢?
1、降低期待
我们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的预期,总体来说,如果事情达到或超出预期,你就会有积极的情绪。一旦放下期待,你的心情就会平静,你将发现自己就是期待下最大的受害者。当你不期待,你就不会生气,你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降低对别人的期待,减少对别人的依赖,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在贫瘠的土地里开出灿烂的花。
2、放弃纠结
纠结者总是过分关注自身的问题或问题产生的原因,而过于自责,学会接受现实,学会原谅自己。当你对生活不满意时,对自己挑三拣四时,你就注定很难得到快乐。人活在世上,最难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和自己和解。
3、降低认同需求
自我认同感低,皆因对当下所有一叶障目,目光只会盯着匮乏处。日此内心便犹如黑洞,得到再多亦不会知足。当你认可自己,宽容自己,也会认可别人,爱别人。所以先学会爱自己,再开始爱他人。解决好与自己的关系,就是在解决与他人的关系,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4、快速决策。
书里讲到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去做自己认为合适的那件事。深以为然,这就是行动力,对于拖延症的人来说,行动力无疑是较为友好的办法了,如果能够快速的做出选择,那就不会在前思后想中犹豫不决。这一个对策其实也可以用在任务清单方面,就如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着急的事情等待,我们都会在短时间内将它们一一排除掉。如果每天这么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原来快速决策这个小方法会变成一项了不起的技能。
最后,书里讲到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去做自己认为合适的那件事深以为然,这就是行动力,对于拖延症的人来说,行动力无疑是较为友好的办法了,如果能够快速的做出选择,那就不会在前思后想中犹豫不决。
如果每天这么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原来快速决策这个小方法会变成一项了不起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