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参加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成果汇报活动,并担任评委。
与其说是担任评委,不如说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培训成果汇报活动分学段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组长讲述了四个阶段的培训活动以来的学习困惑、收获与实践。
校长的酸甜苦辣、校长的迷茫与执着、校长的责任与担当,尽在汇报里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很有感触。
一位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学校校长,上半年参加培训时,还是一所学校的校长。暑期当地布局调整,他所在的学校撤销了,他被调到了另外一所学校,不再担任校长。虽然现在不是校长,后期的培训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参加。
我在为他们的学习精神感动之余,有了深深地感慨——
在少子化、适龄学生人口急剧减少的背景下,校长也会被自动地转换角色。
今年3月1日,教育部召开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提到,2023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同比上年减少2.02万所至49.83万所,下跌幅度3.9%。相应地,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同样出现了减少的情况,2023年比2022年减少151.26万人至2.91亿人,降幅0.52%。
一位校长告诉我,他的学校高峰时学生有八九百人,现在不到八十人,再过些年,就无人可读了,学校将不存在了。
没有孩子,校长的职业就不存在了。
二
昨晚和朋友在一家餐厅就餐。
餐厅周边环境好,内部装饰格调高,来就餐的客人人来人往。
朋友告诉我,这家餐厅的老板是他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读书时老板是个很不起眼的女生,是班上可多可少的孩子,现在已成为了三家餐饮连锁店的老板。
是不是有一种看走眼的惆怅?我问朋友。
我知道,他是一个对工作、对人和事很负责的老师。
当初还真是没注意上她。默默无闻的,也没对她过多的关注,没想到今天做成了这么大的事业。
每一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富矿,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
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如今的一些学校里,盛行分数主义。老师的眼里只有分数,不见学生。学校以中高考上线率为“指挥棒”,培养一批擅长考试的学生,说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学校争取荣誉,增加效益。
分数主义使学校的教学、育人工作带有功利色彩,利益驱动替代事业追求。生活在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不能得到尊重。
我们经常感慨,那些曾经自己讨厌、看不上眼的孩子,走进社会,几年时间,仿佛换了一个人。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里如鱼得水,展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能力。而相反,我们曾经热切关注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发展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高度。
这一现象迫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拥有令人骄傲的分数,不能展现较好的情绪控制和个人特长能力,你可以不爱,但请尊重他,不要歧视他。
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没有尊重,更多的宝贝你会看走眼。
尊重,就是眼里还关注他,心里还拥有他,不以自己的喜好评判他,不以外在的标准作为唯一评价他。
有了尊重,孩子就有各种美好发展的可能。
三
教育的本质,是成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美好。
生命的美好,既着眼当下,又要面向未来;既呵护好生命的自然属性,又要适应社会,让生命成就社会性美好。
当学校的孩子人满为患的时候,需要我们的校长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有孩子在,使命就在。
当学校的孩子人数急剧下降,甚至学校面临撤并的时候,需要我们的校长永葆坚守的担当。
有孩子在,担当就在。
当班级的学生禀赋各异,需要我们的老师胸怀全面育人的使命。
有了使命,每一朵花都会盛开。
当班级的学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需要我们的老师秉持勇于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担当。
有了担当,很多好孩子不会看走眼。
没有什么比使命与担当更重要的了。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很珍贵,我们从事教育孩子的机会也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