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兵学---武经八书
八角道:“最后,我们来讲讲这第六学---兵学。”
小武点头道:“我明白,兵学就是打仗的学问,对吧?”
八角笑道:“没错。可是需不需要打仗,这是个大问题;而如果需要打仗的话,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同什么敌人打、打到什么程度,这是一系列大问题。”
小武仰头道:“这可能要看政治的需要吧?”
八角捋须笑道:“不错。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如果一些事情可以用外交、经济、文化等软手段来解决,那就最好不要采用军事这样的硬手段。所以战略家一般都说:军事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手段。”
小武点头道:“有点明白了。我看过一点《孙子兵法》,开头的‘始计篇’中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军事手段不可以轻率使用,用的不好,可能会有适得其反、彻底失败的结果。对吧?”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按《吴子兵法》中所说,战争的开端可能有五种情况:‘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这是战国时候的情况。而后代国家的政治问题更加复杂,故导致战争的情况更多。但如果你能从导致战争的原因上着手,就可以更好的免除战争、或者利用战争,这便是政治能力了。”
小武很惊讶道:“《吴子兵法》你也很熟?我知道古人学兵,言必称‘孙吴’!可是《孙子兵法》如今还有十三篇流传于世;但《吴子兵法》据说是共有四十八篇、却只有六篇传世!”
八角呵呵笑道:“我当然看过。而在我看来,吴起兵法的内容十分丰富,这是因为吴起不仅仅是个兵家的人物。他还学习了法家、儒家的许多学问,又喜欢思考、改革和变法。换而言之,吴起看待战争的方法,更多采用了社会学的角度。从这点来说,他的兵法和孙子兵法的纯军事角度是不大一样的。”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那吴起可算是个政治家咯?”
八角点了点头,正色道:“吴起对春秋战国的社会本质认识很深,战略上罕有人能及。例如《吴子·图国篇》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小武奇道:“这个意思是说,胜仗打的越少越好?”
八角大笑道:“这其实是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真正的高手,你可能看不到他打了很多胜仗,可能就那么一两次胜利、而且也没什么可以大肆吹嘘的。但其实他的胜利非常的彻底,并且有深远的影响、有助于完成帝业或者霸主之业。”
“而有一些伪高手,看似兵法娴熟、武功了得,四面八方也打了胜仗无数,可始终没能彻底解决问题。这种胜仗一多,其实是把国家带向弊病、衰落和灭亡。”
小武肃然点头道:“哦,原来如此!就好比庞涓是个伪高手、孙膑才是真高手,对吧?打就要打关键性的歼灭战,对吧?”
八角点头道:“不错。最好要等有把握全歼敌人主力的时机、再打。不然的话,先慢慢营造形势,不要急于开战;或可以小打、不要大打。”
小武点头道:“那就是要慢慢等机会了,要有耐心。”
八角不置可否,却道:“兵家的学问是一种实用主义学科,它是从能否实现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的。而不能胜或者没有价值的仗就不该去打,这点原则同其它的实用主义学科是一致的。所以一般来说,纵横家的学问、也可并入兵家。”
小武想了想,点头道:“似乎纵横家也常常劝说国君采用军事手段。”
八角笑了笑,摇头道:“纵横家通常也都是战略家。如果战术上不可行,或者战略上不利的话,他们也常常劝说国君放弃军事手段。总之,从政治全局角度来看,这些打与不打都是一回事情,相关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
小武皱起了眉头道:“好吧,我有点明白了。但是兵学从哪里学起呢?”
八角笑道:“就从武经八书学起吧。这些在你的参考书单上也有。”
说罢,八角大袖一挥,从袖筒之中飞出一张白纸,飘飘摇摇的就要落下。小武赶忙上前一把抓住,只见上面列出了八个书名:
图表27武经八书
这些书名小武并不陌生,于是点头道:“这张书单我知道其中一些来历。按照宋朝的兵户制度,凡是生而当兵的人必须从小习武,也要懂点兵法。而官方规定的兵法教材,就是世传的《武经七书》。”
“不过,虽然《武经七书》的书名都列在了这里,但我不知其详,还请你说说。另外,为什么你这张单子比《武经七书》多了一书?这《盖庐兵法》又是什么?”
八角微笑道:“盖庐,即阖闾的另一种写法。《盖庐兵法》就是《阖闾兵法》,此书是春秋时期伍子胥所做,内容形式主要是伍子胥与吴王阖闾之间的对话。不过此书失传已久,宋朝的人根本就没见过,本来无法加在这里;幸好近几十年来有人挖掘古墓,此书终于重见天日,可以填补上古代兵家流派的一个空白。”
小武恍然大悟道:“所以现在有《武经七八书》了!请您一个个给介绍下。”
八角笑道:“首先是《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其中《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三篇讲战略运筹;而《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三篇讲作战指挥;然后,《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三篇讲战场机变。《地形篇》、《九地篇》两篇讲军事地理;《火攻篇》讲特殊战法和慎战思想;最后,《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小武点头道:“孙子兵法叙述简洁,内容也富有哲理性,听说其它的兵书受他的影响也很大。”
八角点头笑道:“刚才说的是世人所知的13篇;此外《孙子兵法》还有外篇,数量不少但大多散失,现只存近年汉代古墓出土的4篇佚篇。这其中《吴问》篇是吴王与孙子对答,讨论晋国六卿军政制度;《黄帝伐赤帝》、《四变》、《地形二》这另外3篇是对《行军》、《九变》和《九地》部分内容的解释。”
小武大奇道:“哦?这些我没看过,有空去瞅瞅。”
八角捋须道:“再说《吴子兵法》,按照汉书记载原本一共48篇,但是由于秦人极其厌恶吴起,故秦皇统一天下后已经令全国搜毁此书。现传的6篇也不是《吴子兵法》原版,只是因为当年看过此书的人有很多,其中记忆力较好的人重新默写出来了一个版本。其内容同原版相差不大,所以你可以当原版来读,但是可惜其它42篇是没人能默写出来了。”
小武疑道:“你看过原版,是么?但你也默写不出来?又不知是否能从古墓中重新找到?不过既然秦朝毁了此书,那汉代以后的古墓想必是不可能找到原版了。”
八角笑了笑,继续道:“《吴子兵法》现存六篇,其中《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而《料敌》篇讲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具体来说该篇从齐、秦、楚、燕、韩、赵、魏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格的不同所形成的作战特点出发,提出了与之一一相应的击破敌军的不同原则。还有8种形势、适合攻击处于困境的敌军;以及6种情况、应当避免与敌作战。”
“此外,《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
《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性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
《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
《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
小武点了点头,咋舌道:“听起来,吴起兵法里面、仅一个《料敌篇》的内涵就很丰富啊。要是能够找到更多散失的篇章,恐怕还要更具体得多了。”
八角又道:“《六韬》乃姜子牙所做。内容是周文王、武王与姜尚对话的形式。其基本理论多来自道家范畴,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这是一部集黄老道家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其中《文韬》分十二篇,论述做好战争准备。
《龙韬》分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后勤部署的艺术。
《虎韬》分十二篇,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用的战术等。
《豹韬》分八篇,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用的战术等。
《犬韬》分十篇,论述选练士卒以及各兵种如何配合发挥效能等。”
小武问道:“《六韬》是不是特别适用于、周伐商这种以弱克强的状况?”
八角捋须笑道:“你还是有点悟性的。没错,所谓道家的用兵方法、正是如此。但不要忘了,不但西周情况是如此;即便是上古的黄帝轩辕氏,当年的兵力跟炎帝、还有蚩尤想比,都不占优势。所以这种道家军事思想,正是华夏一脉相承的。”
小武点头道:“哦,原来如此。想必道家不是不战、而是‘慎战’。”
八角微笑道:“《三略》,据说是张良辑录黄石公思想而成,分为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这是一本专论战略的兵书,也属于道家一脉、不含实战的方法。”
“《上略》强调‘民本’、‘兵本’思想,追求上下一心,定国安邦。
《中略》强调权变,提出了‘谲奇’和‘阴谋’,用人不拘一格。
《下略》强调道与德二者相辅相成,两者统一则国家的安危便可预知。”
小武点头道:“这也是一本人心之学呀。”
八角笑道:“正是。《司马法》据说是春秋时齐国司马穰苴写作,后世已剪辑成为五篇:一《仁本》、二《天子之义》、三《定爵》、四《严位》、五《用众》。兵法内容不多,反倒是贵族准则很多、规范很详细。”
小武道:“听说司马穰苴的年代还在孙武子之前,应该是很古老的兵法了。”
八角捋须道:“不错。《司马法》富含上古时的军法、军礼、军事条例、条令等典章制度,具有军事教典的性质。讲军礼的地方甚至超过兵法的部分,这是典型的上古兵法化石。”
小武点头道:“明白了。估计从战国时候起,就已经不能用这些准则了。”
八角接着道:“《尉缭子》共分五卷二十四篇,是战国末期的尉缭所做。尉缭的个人能力相当了得,但世间少有人知,我给你说一下。”
“当秦始皇还是秦王政的时候,大权旁落、孤立无援,却能先后平掉吕不韦和嫪毐这些强悍力量、同时自身毫发无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无人重视的尉缭在悄悄地主持大局,每当秦王离开的时候、官职并不很高的他却总能独当一面。”
小武点头道:“这点我也有听说,但是尉缭渐渐地不喜欢秦始皇,说他‘鹰目豺声’、残暴不仁,而且总喜欢过河拆桥,所以后来尉缭悄悄地弃官而去。”
八角捋须微笑道:“尉缭走的时候还带走了他的徒弟王敖,就是那个贿赂赵国宰相郭开、从而用反间计杀死赵国名将李牧的说客。”
小武遽然大惊,道:“是啊。原来尉缭和王敖师徒加在一起、竟是如此的厉害!可惜他们后来隐姓埋名、不知所踪。”
八角笑道:“《尉缭子》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威》4篇,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
《尉缭子》卷二:包括《战权》、《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5篇,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
《尉缭子》卷三:包括《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6篇,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
《尉缭子》卷四: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5篇,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
《尉缭子》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
小武赞道:“听起来就知道内容很多,而且大多都很实用。”
八角点了点头,又接着道:“尉缭杂取法、儒、墨、道诸家思想,他的兵法在先秦的兵书中独具一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其主张治国治军用法严酷,这是经历过战国时期的人的特色。”
小武道:“对了,这些兵书都是秦汉以前的,对吧?后世的经典兵书就少了。”
八角笑道:“是,不过也有例外,《李卫公问对》就是唐朝的李靖所写。共分上、中、下三卷,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共九十八条次。”
小武问道:“这三卷写的是什么呢?”
八角笑道:“此书多联系唐以前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
“要注意李靖所说的、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兵法真谛就是要操持主动,让敌人受制于己方,而不让己方受制于敌方。”
小武点头笑道:“那你刚才所说的,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等都是为了争夺主动权是吧?”
八角捋须点头笑道:“正是。李靖发扬了这一兵家精华,并且用先秦以后包括隋唐的战例,进一步深化了兵法。他毫不拘泥于常规,认为‘攻守一法因情而动’,根据形势不同而采取不同策略去追求胜利。”
小武点头道:“这是十分有哲理的!”
八角道:“最后是《盖庐兵法》,这是春秋时期伍子胥所做,记录了吴王阖闾同伍子胥之间关于兵法的对答。”
小武兴奋道:“伍子胥这人是很特别的,历史上差点评他为‘武圣’。围绕着他有很多事情难以索解、甚至难以置信!”
八角点头笑道:“正是如此。伍子胥懂阴阳之术、通道家玄学,故此用兵理论常人往往觉得不着边际、无法执行。因此《盖庐兵法》别具一格,实乃兵阴阳一派不可或缺的著作。但估计你看了也是白看,因为不知道其中在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