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齐归。
这是作者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开篇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啊,别分离》,他表达了一种渴望,一种对生命的爱与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也是他这本书想传达给读者的一种教育理念: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齐归。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作者认为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说实在的,帕尔默这本书理论性的确很强,有的地方我也会跳过去读,但很多地方让我反复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见,也使我对好的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好的教学源自于心灵的呵护和抚慰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学(育)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心灵的抚慰和救赎的复杂的过程呢?帕尔默在书中说:“教育是引导学生迈向理解和生存于世界的更真实途经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励察其内心领域,学校怎样能够实现它们的使命呢?”帕尔默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的这一席话,又使我想到另外一位教学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刚接的六(5)班有一个女孩ZY,她上课极少发言,作业也总是不按时完成,有一天中午她陪着酷爱古诗文的可馨来我办公室背古文。背完后我给了他们一人一块巧克力,然后对ZY说“我觉得你也可以试试,先背诵第一段?”她没想到我会“关注”到她,腼腆地说:“第一段我会背。”“来吧。”她流利地背会了第一段,第二天中午又来了,背会了第二段,尽管不是那么流利,但我依然鼓励她“读两遍再来”。不少背诵有“障碍”的同学在她的影响下,也开始了背诵古诗文。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的坚持,还让她分享记忆的窍诀。一个月的时间,她竟背完了苏轼的22篇古诗词文,在家长会上我也表扬了ZY。尽管ZY现在有时候还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她越来越喜欢语文,我在课堂上看到了眼里有光的ZY。仔细回想这个过程,我没有教她怎样背诵,甚至没有给她讲解诗词中的疑难字词,但我给了她能感受到的尊重、信任、耐心、呵护与鼓励。真正好的教学正是源自于此吧,我与帕尔默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好的教学源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
当下,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活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很重要。帕尔默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仅仅靠技巧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在书中强调:“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的认同与自身的完整。”作为教师不仅要引领孩子学习知识,还要以“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带给学生,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不足,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只要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认识自我,尊重自我,也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去尊重处于学习者地位的“学生”。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老师首先要先练基本功;想培养爱阅读会写作的孩子,教师首先是阅读者与写作者;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老师首先要善于思考,并有独立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孩子,教师首先是阳光快乐的教育者......这样才能实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碰撞另一个心灵”的美好教育场,也只有这样,好的教学才能得以彰显。
三、好的教学来自于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是帕尔默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我非常喜欢和赞同。我们知道,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学,学生被教师当成盛知识的容器。而教学的方式只要是“填鸭式”,教学的评价标准以教师定的分数为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因此,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一种反传统的教学方法腾空出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也被滥用: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很大程度地放弃,教师成为课堂的“甩手掌柜”;而学生学习很热闹,但没有序列,没有深入,往往浅尝辄止,有的认知还有偏颇。所以帕尔默说:“在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这样让我们感到似乎课堂改革进入一个怪圈,像玩翘翘板似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无所适从,让人困惑、疑虑。而帕尔默却在本书中为我们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帕尔默指出;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乃至现今的“学生中心说”,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所以他在书中提出:“也许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那么什么是“主体”呢?帕尔默认为这个主体是由学生、教师以及作为沟通师生关系充当媒介工具的伟大的“第三事物”组成。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这个“伟大的事物”就是: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的舞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和谐、融洽、共同成长,正如《学记》所言:“教学相长”。我很赞同他这样的观点。在每月班级共读活动中,我常和学生共读,我们一起讨论“威利”“尼尔斯”的成长;读完《苏东坡传》,一起聊“我们眼里的苏东坡”;认识高尔基《童年》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师生彼此交流,我们共同享受学习的成长与快乐。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织、引导、启发作用,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想天地,让真正好的教学源自以主体为中心的共同体中。
读书就是读自己,每一本在我们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更期待的那个自己。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帕尔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犹如深埋在沙坑里的美丽贝壳,需要我们一点点,慢慢地去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