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许多人聊天都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强烈的感触。思考良久之后我决定尝试把这些感触形成为文字。
我认为大学设立的各种学科最不合理的地方在于以专业性学科为主而减少了富有文学性、思想内涵性的学科。这样做索性所有大学生入学只留下唯一的目标:四年过后可以以专业知识赚上大钱。
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在眼前:既便于专注于专业知识,也并不能够实现财富的飞跃。这就留下来一个问题:这其中的落差感应该如何去弥补呢?
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作用了。事实上,这是并不是一门可以以此谋生的学科——作家这一职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的内容也是两个不同分支。那么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呢?地坛里的沉思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苏轼被贬黄州,与客泛舟同游赤壁,大悲过后喜而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陶渊明出仕则无心,归田园却有意——“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语文书里写满了文人名家富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自我修复方法,这都是文人墨客历经一生思考而留下的最璀璨的珠宝。
名利场从古至今并未消失,而潜伏于平静之下的危机也从来没被隐藏。清政府割地求荣,国耻难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六国割地给秦王求和,最终被秦王扫六合一一击破,建立了秦朝。而同样的事又在宋朝上演,辛弃疾多次上奏请求抗金收复中原,而南宋统治者却签下“绍兴和议”一次又一次割地赔款以求换来短暂的和平。而北宋也同样如此,最终靖康之变迎来了北宋灭亡。苏洵在《六国论》中字字珠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以六国的灭亡借古讽今,批评了北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语文学科的智慧也隐藏于史官一篇篇呕心沥血的史论说理文中。“以史为鉴”是被说烂了的话题,而我想说的是,以史为鉴不光“史”要鉴,古人的精神力量也同样应当鉴。
而我们能从这些中获得什么呢?是跨越了历史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是英雄豪杰穷极一生集聚的思想结晶。是在一次次失意之时想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然志气;是在跌入人生谷底时想到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豪放释然;位高之时不忘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慨;位卑之时以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我勉励。是仁爱之心,是胸怀天下之心,是潇洒豁达之心,是视权贵为粪土之心,是不屈于世俗,我独我。
这些华美的词藻不仅是文人墨客自我疗伤、抒发己志的壮歌,更是我们青年人愈合世俗创伤的精神良药。
多读书,多思考,精神世界充盈起来才有睥睨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