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强迫症常见的认知误区和纠正方法

洁癖强迫症的核心并非简单的“爱干净”,而是一种由焦虑驱动的、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循环。

改变的关键在于识别并调整错误的认知信念,并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行为矫正。

基于临床心理咨询经验,我梳理出三个典型的认知误区。

1.你认为不干净的地方,可能反而会更干净一点。

洁癖强迫症朋友对脏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或厌恶情绪,但有时他们心中的脏,根本就不脏。

例如握手时别人手心的汗液,普通人并不会在意,但洁癖强迫症的人就很抵触,有的人甚至长期不敢和人握手,社交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大多数洁癖强迫症朋友认为,医院是不干净的地方。为了逃避心中的恐惧,有些人长期回避医院,有的人从医院回家后会疯狂清洗。

不可否认,医院是病人汇集的地方,所以病菌和病毒相较于其他地方确实更多一些。但正是因为医院里的病毒和病菌更多,反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它的消杀力度也是最强、最规范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医院反而比一般场所都要干净,如社区的游乐园、商场的游戏厅等。

在生活中,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坐飞机很不安全。这是因为一旦发生空难,基本上很难生还。但科学统计发现,在所有的交通工具中,飞机出事的概率反而是最低的。

以上是人们的惯性思维导致的认知误区。

2.只要接触病毒和病菌,就一定会感染疾病。

很多洁癖强迫症朋友认为,病毒和病菌是极其可怕、无处不在的。只要接触一点,就一定会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如绝症)。

这种思维同样是错误的。

因为它高估了威胁的真实性和严重性,同时也低估了自身免疫力等保护性因素的作用。

事实上,只有较长时间暴露在足够数量的病毒下,才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我经常和来访者举一个例子。

所有人都知道,砒霜是有毒的,但是它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行。如果只有一克,甚至是一毫克的剂量,是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

3.对污染传递的恐惧。

很多洁癖强迫症朋友害怕污染传递。

例如下班回家后,他们必须要先洗手,否则就担心污染会无限传递,最后导致家里全部被污染。

但事实的真相是:污染物的总量,只会随着传递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而不是无限增多。

假设最初污染物的总量是100,你接触到不同的物体,如水杯、遥控器、衣柜等,它会变成60、40、20。因为污染物的数量越来越少,它的危害性反而会越来越低。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即便接触到了病菌,他们没有洗手的习惯,也没有出现疾病。因为接触的物品越多,最终病菌总量反而被稀释了。

这就像你把一块糖放进一杯水中,水会很甜。但是如果放进一桶水里,就没有甜味了。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重塑心灵的力量》

4.写在后面的话。

纠正上述错误的认知,主要是帮助洁癖强迫症朋友看清症状虚假空的本质,最终能够鼓起勇气,努力控制清洗行为。

但我同样清楚,很多洁癖强迫症的人,其实是逻辑控,他们分析推理的能力特别强。即便是我解释得再有道理,他们也总能找到我的逻辑缺陷,并轻而易举推翻它们。

然后,他们又会重新退回到原有的思维模式中,继续清洗,继续陷入症状的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我始终认为,对于洁癖强迫症而言,认知的调整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在行动层面的控制,控制,再控制!

我发现,有些洁癖强迫症朋友的错误认知是根深蒂固的,很难纠正。

这时也不妨从行为控制入手。

因为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一体的。任何一个点发生改变,也会连带着其他点发生改变。

当行为上不再清洗那么多,久而久之,错误的认知也会自动得到纠正。

总有一天,他们会顿悟到:原来我不清洗那么多,我也生活得好好的,甚至比以往更自由。

这时,他们就痊愈了。(全文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