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历史与现实》“日本佛教与茶文化”篇章中的摘抄、总结。
日本的茶文化与佛教是一起发展的,最初从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开始的。日本人接受中国的吃茶习俗二百五十年后,日本独特的茶道诞生了。
“茶禅一味”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特征。茶道通过练习掌握其形式,然后通过这个形式产生心得。由此可见,日本茶道对于“形式”的看重,直到今天,日本的茶道也是严格遵守形式、程序,且不仅茶道,香道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日本武士不仅在和平时期吃茶,连在战场上,在生死攸关之时,也会进行茶道。恐怕是为了冷静下来,保持平常心展开战斗。
一、 佛教与日本的茶文化
日本的茶文化与佛教一起发展而来。日本的吃茶文化是从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开始的。
九世纪进入日本的茶在十、十一世纪衰退的理由恐怕是团茶的香味和滋味不符合日本人的嗜好。但是因为有开拓茶园的史料,可以说以京都为中心种植了茶树,只是随着茶叶加工法被遗忘茶园被放荒。
十二世纪末出现了转机。这就是从日本到宁波,在中国学习了四年临济宗的荣西禅师回国了。荣西两次去中国,推测他是在第二次回国后的1191年传播了吃茶文化。荣西带回日本的不是茶树种子、茶树,而是当时南宋普遍使用的最新的茶叶加工法和饮用法。也就是绿茶和把它磨成粉末的饮用方法,之后在中国被舍弃,而在日本发展成茶道,继承至今。荣西为了让茶叶在对它一无所知的日本普及,撰写了《吃茶养生记》,宣传茶叶作为药物有益于人的健康:
日本人接受中国的吃茶习俗二百五十年后,日本独特的茶道诞生了。被称为茶道之祖的村田珠光(1422—1502年)据说也是僧侣出身。至此为止的吃茶仅仅是味道的享乐与游戏,而珠光却开始追求作为“道”的精神性,一方面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茶之道,另一方面是贯穿了“侘”的审美意识的生活类型。武野绍鸥(1502—1555年)继承村田珠光进一步发展茶道。绍鸥的茶道中,单纯质朴的道具和昂贵豪华的道具的两面性也是他受禅强烈影响的结果。
曾结弥陀无碍因,宗门更转活机轮。
料知茶味同禅味,吸尽松风意未尘。
(绍鸥参禅的老师、禅僧大林宗套(1480—1568年)附在绍鸥像上的偈)
日本的“茶禅一味”一词就源自以上大林宗套的偈。茶道通过练习掌握其形式,然后通过这个形式产生心得。因此茶道把以心传心作为最高的教育,蔑视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授。禅以坐禅的修行为中心,学得超越世俗常识的形式,达到觉悟的境界。其教育“不立文字”,不承认通过语言的教育。茶与禅在达到最高境界的方法上非常接近。
茶与禅追求的目标不同,但是在通过三昧的境地才能得到真髓这个共同点上体现了“茶禅一味”的意义所在。最后,总揽日本吃茶文化与佛教的关系,分为吃茶的习惯和茶道两个部分展开。
01 吃茶的习惯
吃茶文化确立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礼仪、宴会的饮料是酒。六朝时,相对酒宴,茶宴发展起来。茶作为与酒性格对立的饮料而被关注。茶的性格有冷静、静寂、觉醒等特征,相对的酒则有高扬、狂热、忘我的精神特征。如此可见,茶与内省的宗教——佛教非常相似。拿日本来说,佛教传入以前传导日本人信仰的神道以酒为主,在礼仪之中没有使用茶,这充分体现了神与佛的对照性。
就是说,茶所拥有的精神效果与佛教理念相一致,这是吃茶文化的发展一直与佛教紧密结合的重要原因。
02 茶道
茶道在日本诞生并且高度发展深受禅宗的影响。茶道在追求“三昧”境地这点上与禅宗非常近似。茶道不是单纯的饮用美味茶汤的技术,也不是招待客人的宴会。而且引人入胜的煎点程式礼法并非其目标,美丽的茶室、庭园、茶道具也不是茶道的目的。
茶道的“道”是人们探求生存方式之道,程式礼法也好,道具也罢,茶室也好,庭院也罢,练习也好,茶会也罢,仅仅是手段。
这些方面其实与禅宗有很多共同点。为此,在其它中世文化艺术还俗时,茶道还是与禅宗携手走到今日。由此可见日本的吃茶文化与佛教有着多么紧密的关系。
二、战国武士与茶道和佛教
对于武士来说,茶道不仅在和平的平原进行。在生死攸关的战时也存在适度进行茶道的理由。对此进行文字史料的追究也许很有限,因为这是武士在战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
战士在战场所必要的是什么?恐怕是平常心。
毫无疑问,战斗中要有昂扬的斗志,不屈不挠地落实冷酷的判断。但是同时,还要求冷静判断战斗的走向。仅仅作为一个小卒另当别论,如果是领兵的将军那就必须保持平常心展开战斗。这时,虽然是假设,进入茶室,喝一碗茶,由此所追求的当然不是“隐于市”,而是“战场之隐”。
对于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市民等各阶层的人们来说,多少都需要。这种精神要求向“茶道”诉求,这应该是战国时代茶道隆盛的主要原因。同时,从单单的吃茶变成要求增加精神性、文化性,成为从吃茶向“茶道”升华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