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在看李镇西老师写的《难道我们真的被应试教育逼到死角了吗?》一文,感触颇深。李老师在文中举了一个“一厘米主权”的说法例子,说的是德国柏林墙倒塌的前两年,守墙士兵射杀了一名企图翻墙逃跑向西德的青年,德国统一后,守墙士兵受到了审判。守墙士兵在受审时申辩:“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也没办法。”法官说:“作为军人,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从这个例子,我联想到当下的教育,教育不就是一项良心工程吗?要教什么?怎样教?不全凭老师的意愿吗?如果老师唯分数、唯成绩论,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冷嘲热讽,严厉批评,甚至狠心惩罚,搞得一个班级人人自危,胆战心惊。试想,这样的教育有什么幸福可言?老师上课板着脸,学生恐惧上课,老师与自我分离、与教学分离、与学生分离,这样还算一个好老师么?
在国家这种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分数固然重要,但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柔性的一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上课,朱永新老师说过一句话:“当孩子每天对学校充满了憧憬,早晨急迫的想去学校,放学了对学校依依不舍,不想回家。当孩子脸上满是笑容,洋溢着幸福,这就是好的学校,就是好的教育生活。相反,如果孩子没有真正的童年,失去了童心的纯真,如果他们的学校生活充满了失败与沮丧,如果他们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就不是好的教育生活。”学生喜欢上学,说明学校肯定有吸引人的地方,有它独有的特色。上个月去深圳一所学校培训学习过程中,发现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非常浓厚,学校崇尚的是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理念,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文明有礼,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合、和谐。学生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幸福感满满。我想起了《静悄悄的革命》里的“润泽的教室”,学生即使耸耸肩,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样的教室容量无限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教室的尺度呢?——教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教育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教书却还是门外汉,他可能干得热火朝天,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很多老师只是做知识的搬运工,从来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只是一个讲课的场所,人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有些老师教 了几十年书,依然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例如抄教案,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年年如此,这样的老师只能定义为教书匠。
每一个班都存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慢,理解能力差,反应能力迟缓,这些现状老师都应该了解,如果搞一刀切,成绩差的学生是很难跟上尖子生的步伐的。教育作为一门爱的艺术,实施教育惩戒既要把握好尺度,还要彰显教育的温度,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一厘米主权”。教师对学困生、问题生要平心静气,春风化雨,应该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开导鼓励,直击人心,这样有温度的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感觉到温暖,感觉到教育的幸福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