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本书,只看了推荐序就让自己惊呼过瘾,书中描述的简直就说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
古代谋士献策,往往会同时出上、中、下策。
但是,主公权衡再三,最终通常只会选中策。因为似乎只有中策最可行,而与中策相比,下策看起来没出息,上策又显得太冒险。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号称“上策”的构想,应该说一个当时当地能想出来的“最佳结果”,为什么中现实中反而成了风险最高的选项呢?
这是做实事的人经常面临的一个悖论:理想的选项明明就在那里,却因为有大量的“现实摩擦力”,怎么也走不过去。这也说明了谋士视角和实干家视角的区别:批判现状很容易,描绘一个“流着奶和蜜”的理想之地也不难,难的是从现状走向理想的“出埃及记”。
经常陷入这种局面的,就是各类组织的一把手。
一个理想的组织什么样?几乎人人勾勒的出来——
+ 上上下下,对目标有清晰的共识;
+ 里里外外,每个人都充满了创造力;
+ 环境有变量,组织整体能做出敏捷的反应;
+ 外部有压力,能精确传导到内部的每一个细胞;
+ 有了成果,能公平地分配利益;
+ 身在其中,能看到成长的阶梯。
这样的组织,其实并不罕见。在革命年代,创业公司,在球场上,在探险队里,随时都能从无到有涌现出来。
但是,如果给你一个现实中的组织,有历史的存量,一定的规模和规则的限制,让你把它改造成理想的模样,难度就超乎想象了。
组织变革不需要什么“分开红海”的魔法,它需要的,不过是人间常有的耐心、洞察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