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的身份是什么?他存在的制度依据有哪些?在目前现有的体系下实际运行情况如何?到底有无发挥作用?
从现有相关人才培养制度中未有发现对导师的比较明确的定义及意义的界定,在管理干部有些年份的训练营学习项目中提到过导师制,但未有相关的比较明确的可见的操作流程与相关清晰规定,比如导师的定义,推行导师制的意义、背景,如何推行,涉及到企业、导师、员工三方的角色如何界定,以及最后评估的要求都呈现在缺失状态中。
要真正有效地推行此制度,首先在认识上要做到统一,在要求上要做到明确,在目标上要做到一致,只有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与结果,掌握了方法技能与要求,那整个项目推行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师制可以解决的问题
从涉及到的主体对象来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的角度看,可以节省培训预算,缩短员工成长周期,将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将老员工的经验以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了沉淀,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化的转变。
二是着力于企业学习与发展专业人员或业务部门管理者角度上讲,这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利器,一种方法可以培养两个群体员工,一个是导师群体,一个是新员工(此处新员工包括新入司员工,也包括轮岗员工,以及管理干部梯队人才的储备,或是任职资格过程中高级别员工对低级别员工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管理的成本与时间。
三是从员工的角度看,双方获益,既可以是导师,也可能是导师的学生,双重身份的切换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新的技能适应更高级别的岗位能力要求,同时在带教培养新员工及低级别员工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计划制定、有效沟通、辅导或教练等可转移通用技能以及管理自我、他人等管理技能,对自己本职岗位技能的理解与精进通过带教与交流的过程也会实现突发猛进的进化与提升。
二.导师制到底是什么?
如何理解导师
百度百科中对导师的定义如下:
导师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为老师、科研人员、主祭司等。这个词语有时候也跟佛教或古希腊宗教有关。它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制度。包含了类似研究生导师、革命导师、传教士等五种涵义解释。
通俗来讲导师首先是有智慧的人,是可以引领与指导他人的人。引申到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便是可以在思想上、在技能上、以及在生活的经验上可以为他人指明方向、指导方法与技巧的师者。
导师制是一种制度吗?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四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
导师制,能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工作、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应用到企业导师制则涉及到三方主体对象,一是企业,二是导师,三是员工。通过制度的设定,三方分别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及收获各自的价值与利益。
导师制的三种应用场景
在推行过程中可以层层递进:
1.新员工导师制:建立导师制的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公司内部优秀员工的先进技能和经验,帮助新员工尽快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导师制发展到今天,导师的辅导范围已经从专业技术扩展到管理技巧甚至一些个人问题。
2.骨干员工导师: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新员工的导师基本上成为公司的骨干员工,在对骨干员工进行调查中发现,他们希望在工作中也有导师辅导他们。于是开始推行骨干员工导师制,由公司的中高层做骨干员工的导师。
3.全员导师制:在新员工导师制和骨干员工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导师制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被辅导者能够提升技能,而作为辅导者能够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因此开始推行全员导师制,使得辅导成为员工日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辅导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并且和绩效、培训等相结合,形成职业生涯促进系统。
三.如何在企业中推行导师制
建立相应的系统来支持导师制的推行
从三个方面统一认知,导入项目
用八步流程法项目方式具体推进导师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在推行过程中一要加强对导师的培养,提升他们成为导师的意愿与技能;二要规范不同场景导师需要带教的内容、以及评估与考核的方法,并且与前面提到的支持系统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