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花了两天时间翻完了一本很友爱的小书《断舍离》(全书不到200页),作者山下英子通过不长的篇幅把这个极赋禅宗感觉的理念说的明明白白。通过理解和实践断舍离,糙汉如我竟然发现自己也可以有精致的一面。
首先,谈一下什么是“断舍离”。
其实,光听书名就很有禅意了。
断—舍—离 指的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它包含了两个动作和一个状态。
断=断绝想要进入家里的不重要的东西。换句话说,提高物品的准入门槛,不是当下需要的不进家门。虽然开玩笑说现在是消费降级的年代,可我们因为选择太多以至于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总会往家里填充可能一辈子都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咖啡机、炖锅、烤箱。这些东西可能是朋友送的,也可能是为了新家做摆设的,也可能是折扣券领的,但总之,用到的频率极其低,甚至,干脆一辈子都用不到。所以,明确“断”这个动作的根本——非现在必须的物品,不进家门。之后,你会了解到如果“不断”,那后续的“舍”也没有办法完成,所以断是舍的前提。
舍=舍弃家里对你当下和未来无用的东西。在这里,当下这个时间维度可以因人而异,比如,有些人习惯稍微多备一些纸巾和生活用品,其实这无可厚非,因为省去了你一次次去购物的烦恼。但你需要分辨,什么是对你当下无用的东西,比如:你从来不用微波率或者炖锅,但是为了结婚装点新家以至于让人看过去有家的那种感觉,这些你近期甚至是未来都不会用到的电器就永远占据了一定的生活空间,这就有很大的问题了。另外,需要明确“收拾”和“整理”的区别,收拾包含两个动作,先筛选对你有用的东西,舍掉无用的,然后再进行整理;而单纯的整理,只是把垃圾从一个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空间,是完全无法达到舍的目的。
在进行“断”和“舍”这两个动作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切换我们的关注点,把“这东西是否有用”换成“我是否会用这东西”,把物品的功能属性切换成你与物品的关系,并且仔细审视。若你认为这东西你不会用,那么坚决阻止它进入你的生活,并且占据空间;若它不慎已经进来了,想办法送人、或者丢弃,就这么简单。
在书中,作者用了一个再精彩不过的类比。你家里的物品就相当于一个个人,而这些人分为两种:陌生人和朋友。那些你从来不用的东西就相当于陌生人,你经常使用的东西就好像是你的朋友。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愿意自己家里充斥着很多完全不认识的人,还是愿意让朋友更多一点呢?答案其实显而易见。
在完成断和舍这两个动作之后,我们才会达到“离”的状态,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舒适状态。所以,断和舍是离的前提,这三个字环环紧扣,构成了完整的断舍离的理念。
接着,谈一下,哪些人需要断舍离。
有三种人,他们理应迫切地开始断舍离。
第一种:逃避现实型。这种人多数对家里有些不满,所以不愿意呆在家里,所以选择让自己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家中杂物堆砌,长久来看,必将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种:执着过去型。我们的父母中有很多是这种类型的人。他们不愿意扔掉任何一件已经失去用处的东西,比如:饮料瓶、纸箱、旧电器、旧书和旧衣服等等。
第三种:担忧未来型。这类人的问题就是会大量囤积生活用品,比如粮、油、卫生纸和方便面,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安情况。
在我们身边,不乏以上的一种或几种人,甚至连你自己,可能也在其中,所以,立即开始断舍离。
最后,谈一下,如何断舍离。
首先,所谓“断”,要给自己定下原则:非当下必须的物品,不进家门;
接着,所谓“舍”,就要关注家里现有的物品(电器、书籍、旧衣服、旧鞋),只要你认为你不会再用了,就丢掉或者转卖;
最后,所谓“离”,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进行“断”和“舍”,达到最终内心的舒适平衡。
断舍离中,舍是最重要的,但前提要能断,不然永远都舍不完,也就无法达到离的状态。
在看完《断舍离》这本书后,我花了半天时间和老婆把家里所有不用的旧衣服和旧电器整了出来,旧衣服当天就在转转处理打包了,旧电器会在未来的一周内处理,最后会花半个月时间把书房和客厅也收拾好,不用的东西,全部扔掉或转送。如此一来,家里的空间真的大了很多,放置的也都是自己经常使用的东西,整理的愉悦度和舒适度的提升是指数级的。
以前有位名人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能《断舍离》这本书就是带你扫天下的开始,用收拾物品来收拾自己的内心,摆脱物欲的控制,了解真正的自我。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