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个朋友儿子上六年级,她经常吐槽儿子,每天就知道拿着手机打游戏,作业不写,连饭都不想吃,脑子里就打游戏这一个事,估计上一天的课都在想着赶紧放学回家打游戏呢。说着说着,就开始升华了,说她跟儿子谈过很多次,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可怎么办呢?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即使考上大学都不一定能有口饭吃,更别说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学、什么都考不上,以后怎么找工作?怎么挣钱?怎么活着?怎么能不想以后,只想现在呢?
我不知道一个六年级的小孩能不能听懂这么高深的问题,我觉得我那么小的时候肯定听不懂,我女儿也不行。那么好了,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目标、有理想、有梦想、有抱负的?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努力朝着这个理想奋进的?亦或者说,你现在有理想吗?你为了这个理想正在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如果没记错,我可能是高三的时候才有了一个目标,就是要考上大学,那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标,但是以后要学什么、要考到哪里、考去哪个学校、哪个城市,一概不知,至于要学什么专业,都是报考的时候按照考试的估分临时挑选的。那在这之前我都在干嘛?都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家长让好好学习就尽力好好学习,家长让考上好初中、好高中就尽力好好考,至于为了长大以后干什么,没想过。我出生在一个小地方,没见过什么世面,比较懵懂,所以小时候每天就只知道傻玩,也许大城市里的孩子有些会有自己的理想,并且也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我觉得那也应该不占多数,当然父母安排好的理想不算。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跟我小时候差不多,只知道家长让努力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也不想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更不知道努力学习跟长大后有什么关系,而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玩,因为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他们不活未来。如果孩子能够主动认真学习、知道努力、积极向上,不是因为他们有目标、有理想、有追求,为了自己的以后过得多好,只是因为他们懂事听话、责任心强、想让父母开心、想让同学羡慕而已。
孩子只活当下,这不是某一个孩子的个性,而是大部分孩子的共性,这跟孩子本身的大脑发育程度有关系,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负法律责任,不是他们不应该负责,而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脑力、体力、身体、心理都没发育完成,这会直接导致他们做事情只看眼前、不看长远,负不了责任。
孩子为什么爱打游戏,因为游戏会让他们瞬间产生愉悦感,一旦他曾经拥有过这种愉悦感,就会不停地想要继续,而只有努力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愉悦感太遥远了,他感受不到也体会不到,这也是为什么无论让孩子学什么做什么,都要不间断地给予他们表扬、肯定、鼓励甚至是奖励和荣誉。与其给他讲那么多大道理,家长生气、孩子懵登,不如简单跟他做个交易,你写完作业奖励你打游戏20分钟,你考个100分回来,奖励你周末打游戏一下午。
所以,能够天生自律孩子少之又少,大部分孩子都是需要家长进行管理的,花朵光静待是开不了的,一定需要浇水施肥,放养也出不了好孩子,也一定需要家长进行管理,否则要家长干什么?要家庭教育干什么?该培养好习惯的时候不能因为孩子小就放任,放任久了,大了再想有好习惯就不可能了。如果孩子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只有写完作业才能干别的事情,那么孩子以后的标准就是这个,孩子的认知世界也是这个;如果刚上学时回到家是先玩,再找机会写作业,以后写作业永远是个难题,因为玩起来没头、机会却难找,开始时规矩没定好,以后就很难有规矩。
那么孩子没有长远的目标、只活在当下就一定是坏事吗?或者是不是非要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远大的理想?也不一定,几乎小时候就有远大理想的孩子,那个理想都是家长给定下的,还是那个原因,孩子很难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喜好,家长的主导地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可撼动的。家长给孩子定下的目标可能是孩子的长处,也可能不是,孩子长大后有很多可能性,如果过早定下来,并不见得是好事,当然也不见得是坏事,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来看。例如医学世家希望孩子以后学医,艺术家庭希望孩子以后学艺术,军事家庭希望孩子以后学军事等等,这样孩子长大后工作,家里人在方方面面都能帮得上忙;也有些是家长的梦想想让孩子帮忙实现,妈妈有个舞蹈家的梦、歌唱家的梦、钢琴家的梦,爸爸有个棋手梦、军人梦、政治梦,自己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实现,希望孩子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
这些都无可厚非,可能最后的结果也很好,毕竟奔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只是有一点,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自己也会形成自己的喜好和梦想,一旦家长的梦想和孩子的梦想起了冲突,该如何处理?毕竟孩子要走的是自己的路,不是家长的路,家长也不可能帮到孩子一辈子,如果不让孩子有机会去尝试自己的梦想,可能会留有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