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坐在书桌旁写了两个小时的作业,请问“学习”这一行为发生了吗?开始震惊,随后陷入无限沉思。学习?到底怎么算学习?关于“学习”,从动物的行为到人的行为,一直是多年来各专家学者所探究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习必须主动发生。被动的学习是一文不值的。如何学?我们大多数人倾向于知识的建构,即在已有的知识上对新输入的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也正因如此,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所学科目的影响。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那么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期望会有很大的差别。有很多证据表明一旦教师注意到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观念,并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的不再是只会学习校本知识的“好学生”,更多的是真正会学习,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两个词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另一个是“知识的‘复盘‘”。怎么去理解这两个词呢?其实也不能理解,仔细观察,生活中任何事物有输入就会有输出。比如电脑中的东西,最终都会输出到屏幕中;我们春天种下的种子,秋天必然会有成熟的庄稼;甚至我们摄入的食物,最终都会有一部分转换为粪便排出体外。问题来了,老师输入给学生的知识,最后又是以怎样的形式输出的?回想,传统的教学,我们每天至少有八个小时在输入老师讲授的知识,然后就是放学后的几道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的时候呈现在试卷中,或被永久搁置。试问这样的输入和输出意义有多大?“复盘”亦如此。课堂中的复盘就是将老师前一节讲的内容,借学生之口复述出来,你可能会说,我们也有课堂的“复盘“不过是从老师的口中说出而已。请问这是复盘吗?这最多就是老师把知识不厌其烦的又讲了一遍吧。学生的知识输出在哪里?
另外笔者认为,将书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可以称之为“学习”。思绪被拉回到本周四。课上老师让通过某一章节的学习,给“学习”下定义。我与我的小伙伴将该章节有关学习的定义归类罗列出来,本以为自己组总结的是最全面的,心里还沾沾自喜。没想到,却是那节课最”糟糕“的一个组。因为其他组都是根据自己对章节的理解,给学习下了一个定义。活动结束后,我们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传统意义中的”好学生“,但不符合新时达所想要培养的人才。那节课,感触颇多,仿佛瞬间”顿悟”了学习的真谛。
说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了:坐了两个小时,算学习吗?或许算,也或许不算。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学习,机械的学习大概就是完成了一个作业吧!其实很多东西说出来的时候大家可能都懂,但是真正被用到实践中的又有多少呢?
《人是如何学习的》 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