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导播 课,觉得学到了很多道理,很多事情豁然开朗,甚至可以写下漂亮的心得。但过了一阵,你似乎把学到的内容全忘了。
我想了想自己确实是这样的,而且陷入了背诵——遗忘的循环。为什么为会这样呢?因为我没有学会面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而是一直习惯于采用面向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方式。
系统化学习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关注,关键是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关系脉络。
而这种系统化学习用地铁思维来展现就一目了然了。我们不妨用 地图打个比方,假如你在上海遇到一位游客向你咨询“请问到解放碑怎么走?”如果你现在面对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地图要指出一条路,是不是感觉非常困难?
不少人一看到地图就发蒙,我也是如此。地图就像一些人的大脑,里面存储了庞杂的信息,看起来非常全面,非常完整,但它缺乏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的结构,内容丰富但是松散,所以我们无法很快捷找到一条路,告诉人如何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上面是一张重庆地铁地图,普通人只要有乘坐地铁的经历,哪怕从来没有来过重庆,都可以知道从自己现在的位置到解放碑可以怎么走。而且他们甚至还知道可以有哪几种选择,哪一条路线更快。
如果我们把一门知识或一种技能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路径,建立这门知识或技能的知识树框架就等 于在自己的大脑里面修了一条地铁线,熟悉了这个地铁线上某一站,你就可以轻易到这条线上的指定位置,就好比你能拥有某一类问题的能力。比如,当下非常流行的写作业举例,我们如何能建立起写作的知识树框架。
一、“先画整体框架再深入学习”的咨询顾问式学习法
普通写作人的方法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写作班,然后跟着学习写作,完成每天的学习练习。
而咨询式顾问,是把学习的对象换成咨询顾问,一开始就问自己:“要成为一名写作高手需要系统学习哪些知识?”建立知识框架树由三个部份构成:
首先从空间维度:
1、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3、如何训练把这些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
其次是从时间维度:
1、初级
2、中级
3、高级
二、用金字截原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在1月和2月的时候,听了Peter老师的很多场分享,每一个分享都觉像打开了一扇新大门,过去的一些朦朦胧胧的逐渐清晰起来,老师的观点能很准确地抓住,甚至老师想得更透,更深,,颠覆了自己以往的很多认知,并且了引起了我共鸣。可是当我把笔记做下来,并且经过2个月的练习后,自己还是无法达到老师所说的那样的一种深度。真要写出老师说的有结构,有逻辑,有深度的文章,还是有难度,总感觉缺点什么。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是无效的,或者是效率一点也不高。
虽然我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新技巧,新观念,但要把这些观念落地的话,还需要有写作的知识框架体系做支持。比如,写作有哪些类型?不同的类型的写作,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有怎么样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哪些技巧?如何找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如何设置一个标题?如何围绕这个话题写文章的框架?如何找到大家爱看的故事?好的故事应该怎么讲?……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知识框架体系支撑。
真正的学习过程是:观念——知识——技能 。
1、观念,观念是能让我们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深刻改变的内容。
2、知识。知识是更接近于我们教材上的大量概念,方法和案例,帮助我们建议某个领域的系统分析框架。
3、技能 。如果要把知识用于实践,我们就得把知识变成技能,这恰恰是很多专业中被忽略的点,技能培训使我们遇到某些特定问题时,知道如何高效率解决。
三、知识体系建立完整后,如何开始自学
自觉思维:效率提升100倍的主动学习模式
1、按需学习
传统的学习模式是集体学习,按照进度进行教育设计,跟着老师的课程先进。按照知识框架树,我们可以自己评估,在不同的知识节点,自己的学习积累到底够不够?如果在这某一块的学习积累还不错,可能减少这个分支的学习时间,将多余的时间用于自己最需要补充的领域。
2、主动学习模式
主动搜索答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主动学习不是沿着某个人或某本书规定的步骤去学习,而是围绕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去做主题 式检索。首先广泛阅读一个领域内的大量资料,不局限于少数几篇文章、几本书,或者只依赖网络文章渠道。学习一个方向,哪怕是一个知识点,应该把这个方向的网文、论文、专著和教材都看一遍。
像昨天学习的“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一样,首先有了 自己一个学习的方向,再去针对这个领域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才形成一个地铁式的知识网络,也才能使马车往一个方向前进。如果知识体系不成系统,是零散的,就像是砖、水泥、河沙摆放一地,而始终形不成一栋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