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总结,按着时间的步伐,一点点再回味。
课程第一天,课堂的氛围,让自己觉得比较放松,回顾还没来之前,会觉得线下课程要跟大家见面了会觉得有压力,其实是担心自己的“不善言辞”会不被大家接纳,会被评判,我想要“表现好”来让大家能够接纳我,这是我自己的演绎,结合到课程中间探索到的一个限制性信念“我是不被接纳的”,所有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都有了缘由。事实是大家见了面都比较自然,大家之间的交流也都是由心而发,都很真实,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第一天下午陈老师让画人生上半场的时间轴,发现大学前能写的只有零星的几项(学习,游戏,运动,做家务,打工),直到大学时才慢慢变得稍微丰富一些,发现上半场过得有些单调,但庆幸的是大学后到现在经常做的有好几项(治病,学习,中医)是自己觉得高能力高满足的,绝大部分的精力也放在了这里。在最后陈老师说到只能选择一件事时,我选择了培养中医。对于这一个板块的评估和觉察还是比较清晰的。
晚上的迷宫体验,显露了自己思维的局限,墨守成规,随众,不敢犯错,以及侯锐打破常规跳出格子后自己内心的那份豁然开朗的欣喜。
而后的投票选班委阶段,我原本以为应该不会有人投给我的,当安平哥来到我面前,把其中一票给到我时,我内心升起一份感动,原来我是有人关注的。而在统计最后的票数,我看到自己只有2票而其他人有好多票时,内心有份失落感,我觉察到我内心其实是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注的,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无所谓的。
第二天跟灵魂伴侣间的对自己人格模式的自我觉察教练问题回答时,对自己的模式有多一点的清晰,包括童年时被隔离掉的被抛弃的恐惧和绝望的感受,包括选择了相信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包括清晰了“我是被抛弃的”“我是不被接纳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等底层的限制性信念,包括我副型的偏5对学术的专研背后是为了求得认可(主型6),等等,但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链接。
在体验四个层面时,在前两个层面,看到了自己努力要保持的好人形象(好儿子,好医生,好同事),而在内在小孩的环节,自己的情绪一直没出来,用了很长的时间去链接,最后还是放弃了。林老师也过来引导我,问的问题很多也是回应我回答不上来。在过后跟灵魂伴侣的聊天中,我觉察到了,我内在是对妈妈有情绪的,求而不得的愤怒和委屈,干脆不要了,林老师问我,你想要妈妈的爱吗?我回复回答不上来,林老师让我用自己的手触摸自己的脸,我感觉有点嫌弃,再回顾发现我是在对抗妈妈想要给我的爱,虽然我内心是渴望的,写到这里,仿佛看到一个委屈憋气的小孩。而在后来与灵魂伴侣在相互坦诚时,当我坦诚说到我是需要爸爸妈妈的爱的,是需要他们的认可的,内心有一份触动。发现我之前所谓的自立自强是为了证明自己不需要爸爸妈妈依然可以生活,我在无形的对抗。其实内心深处是想要的。
这个环节最后拥抱灵魂伴侣,感受自己时,我抑制不住的哭了。
第三天,从一开始的死亡静心,跟着老师的引导,整个人都比较放松,因为以前有过类似的体验引导,所以整个过程比较平静,到后面书写灵魂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我写的内容是,“亲爱的自己,你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好好把握时间,尽心致胜,你很重视家人,别忘了多关怀。既然找到了初心,就守住本心,一直前行,爱别人,也别忘了爱自己。”墓志铭:心灯,剧本名字:回归,给世界留下什么:爱与希望。
到了下午陈老师要我们撰写使命宣言时,还是一如既往的那几个字:还医于民。
晚上聆听陈老师的生命故事分享,有几个内心相应的地方,同时老师的生命故事,对我也有一定的启发。
最后一天,收获最大的便是在书写生命蓝图时,我不清楚该填写的内容向老师提问后,老师给我反馈的,我在找一个参考,我在找别人已经创造的,我的过去都是在模仿他人,老师反馈的这个点,说得很准,就像之前小组共修时,林老师反馈给我的,我想要活的正确。对于我来说,很多东西都尚未经历,都是空白,我需要寻找参照,是因为我害怕犯错,我要让自己“活的正确”,也因此限制了自己自我创造的可能,活成了别人已经创造的“二手人生”,模仿。这一点,也点醒了我。正因为我空白,所以我可以创造属于我自己的,这是我需要打破的限制,是我需要突破的点,继续再接再厉!听了陈老师的讲解,对生命手账的使用多了一份认知,后续再把他捡起来,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