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秋妹,两个青少年孩子的妈妈,亲子沟通讲师,2021.03.01记录 第116篇!
今天分享的主题《当我们不断告诫孩子不玩手机,为什么他们越喜欢玩呢?》
有一个小孩上学的时候,他的父亲每次去送孩子的过程中,在路边就有一个网吧,然后每次路过网吧的时候,他就会语重心长郑重其事的对他的孩子说,儿子,那个东西叫网吧,你千万不要进去,在里面玩的那些年轻人,这辈子都毁了,所以你千万不要去碰这些东西,你要是碰了你很难不成瘾,你就会跟他们一样。父亲如同祥林嫂一样,每天都告诫一次,接送一次就说一次。
这位父亲每次的告诫,却越让孩子非常好奇,网吧到底有什么样的妖魔鬼怪?怎么那么神奇?于是他一定会进去。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游戏只是一个娱乐,但是当父母不断的去强化它的危害性的时候,只会让这个东西对孩子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当孩子对这个东西的兴趣被迫得从地上转移到地下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感受到你并不能接纳这件事情,所以他们就会习惯性的开始对父母隐蔽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去隐瞒一些他们内心的想法。
对父母来讲,最重要的能力其实就是孩子遇到困难或挑战的时候,他愿意告诉你,如果他连说都不愿意跟你说这个问题,真的就很严重了。
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不断告诫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互相强化这个东西的吸引力。
很多人对竞技所带来的好奇,肯定会想去摸索。同样的,不管是一个事物还是游戏,当你不断的去描述它的危害性的时候,其实反倒是给了他更多的关注。
第一种误区:会不断地预设,孩子未来会上瘾。
就好比我以前在告诫孩子不能玩游戏的时候经常会这样说:“你再这样一天到晚玩手机,你会上瘾的,你再这样下去,你肯定会上瘾的。”这里面其实传递了一个很大的负面的能量,就是不信任的能量。
当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够发展出他的自制力和他的评分的能力的时候,就会不断给孩子贴标签,明明他还没有真正的玩手机上瘾,却已经变成了真正的上瘾了。
自制力并不是天生的,就像一个人思考的能力,信任的能力,选择的能力,他都不是天生的,任何能力都是从萌芽到青涩到成熟,他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对他的认可。
第二种误区:否认孩子、贴标签、怀疑和暗示。
如果经常否认孩子或者是标签化孩子的人生。
比如: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再这样下去,你就完了,除了打游戏,你还会干什么?你什么都会做不好……”
当然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很少说这样的话,可是有的话,你只要在一生中只对你的孩子说过一两次就很严重了,这样会明示和笃定地告诉孩子,你的人生没希望了。
这个问题究竟严重在哪呢?
严重在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往往是借由父母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也就是说,孩子相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因为他看到了在父母眼中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会不成为我们想要的人,我们会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相信的人。
所以,当孩子相信自己就是这样子,就是不行没用的话,基本上无论他的表意识的意望有多强大,想要自己多优秀都没有用,因为在潜意识深处,他就是不相信自己能够变好,他把父母的声音内化成了他潜意识的一部分。
大部分的时候,只要让兴趣自然地流淌就好,毕竟自然规律都是成住坏空,由始发到稳定到高峰,最后开始下落。人对事物的关注力同样如此,其实想要长时间的对一件事情保持注意力,还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话说回来,如果孩子真的对游戏有那么长时间的注意力,他很有可能真的是这方面的天才,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软件工程师,或者是游戏设计师,或者是职业玩家可以代表国家队去打比赛呢,那么他在电子产品上很有天贼,其实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