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场的故事,我看过好几遍,且不说这是不是松弛感,把松弛感定义为放下控制欲这个观点就有问题,松弛的前提,其实就是控制。
先说家庭关系,我喜欢“玩”,所以常常很松弛,因为玩好也是玩,玩坏也是玩,输了赢了就是玩的一部分,纠结结果甚至迁怒他人都是玩不起的体现。
但有娃以后,我进入了长期紧绷的状态。毕竟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躲不开双方祖辈对养育孩子的各种“建议”和对父母的埋怨。尤其孩子生病时,往往孩子父母绞尽脑汁如何治好,奶奶姥姥却会数落父母没有照顾好孩子。
此时想要找到松弛感不是放下控制欲,在医院,祖辈着急,父母揪心,放下控制欲任由事情发展,搞不好还会爆发婆媳矛盾。
对祖辈进行向上管理,安抚情绪,疏导他们发泄;对自己的另一半进行情绪按摩,把注意力放在治疗的结果上,才有可能出现机场的那种松弛的关系。
出去旅游,更不能放下控制欲。我是个清单狂人,我的松弛来自于预判。
打包之前翻开旅行清单,选择相应的条目,按照自己记录的内容挨个往行李箱装就好。得空想想此次目的地的特色,补充点差异化的物品,就什么都不会落下了。多轻松?
到达目的地,按照设计好的PlanA按部就班游玩,遇到突发情况翻开手机查看PlanB,PlanC,一点都不慌,多舒坦?万一有计划以外的呢?顺水推舟看着来呗!反正我都为此尽最大努力准备了,不后悔,不焦虑,意料之外我也控制不了呀,该怎么办怎么办呗!
教人旅行时放下控制欲会大大降低体验感。
带孩子坐跨海游轮,不每天关注孩子体温行么?体温偏高了就不下船参观,总好过于下船出现发热症状,被禁止上船(疫情之前也是这么规定的,在他国的发热人员禁止登船)最后自己订酒店,订机票,辗转通过别的渠道才能回国。
更别提毫无准备的出游遇到水土不服,没有计划的行程遭遇临时变化,金钱的损失还是小事儿,心情被蹂躏才得不偿失。
松弛感,来自于前馈控制,来自于履行清单、陪娃计划、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预判和准备。
我家娃二年级就每天练习发60秒语音,您说3年级要求写200字的作文时,我松弛不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