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慧能对印度传入中国佛教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慧能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重要促进者,慧能的禅宗和《坛经》是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慧能是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如果说玄奘把大乘佛教引入中土,佛教还是天上佛教和精英佛教,是慧能对佛教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顿悟成佛、佛性无南北、无贵贱来把佛性文化带到人间大众。带来的一个结果,可能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改造和发展,中国式传统佛教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果说当代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慧能现象应该可以成为一个重要参照。
国学经典是走阳春白雪路径,还是走基层广泛传播于下里巴人中发展,似乎是个矛盾。
随着近代白话文运动,国学经典宝藏随着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时代特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解决当代人的心灵寄托为问题导向,把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慰藉人心的元素用“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方式诠释出来,来为解决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普遍的大众焦虑心理表征提供滋养源泉,深层次探索社会快节奏发展进程中物质极大丰富、心灵趋向空洞匮乏的社会现象。
2
慧能的三十六对。
慧能的对法,是慧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对法的使用,慧能说:“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十六对是:“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慧能三十六对法的分类,据有关研究可能是根据三世间的分类方法,器世间指自然,有情世间指社会也为生活世界或者众生世间,自性起用第三类则是指五蕴世间包含人的精神活动和价值。
也有的认为是无生命的自然界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的精神生活三方面。
3
慧能的三十六对,是佛教哲学的矛盾范畴,具有很深的中国古代哲学色彩,但又有所超越的地方。
包括现代,大众理解的这些辩证法和矛盾,往往是对立统一的概念,慧能的对法则是超越两边而持中,有中庸的意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孙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都是讲的矛盾的运动和转化。
老子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讲的是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孔子也讲“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双方的和谐。
墨子尚“同”,则追求绝对的同一,取消矛盾双方的各自特点;韩非子从性恶论出发,法家注重矛盾的对立;性善论则注重道德的“和而不同”。
慧能则坚持认为,出入即离两边,主张超越矛盾双方,不持先见,不持偏见边见,才能做到真正公允地“舜其大知也与,持其两端而用其中与民。”
4
从“非此即彼”到“非此非彼”。
“二”,是对立的两边,两种不同乃至相反的性状。只知一边,而不知另一边,只是了解到事物的相对性状,是片面性的。既不落入此边,也不落入彼边,为入不二法门。
有是一边,无是另一边,既不落入有,也不落入无,是为入有无之不二法门,这是超越两边的中庸中道方法。
慧能用对法实现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比如讲“即烦恼是菩提”,“即众生是佛”,“即无明是智慧”,“即自性而净土”,“即在家而出家”,“即入世而出世”,这种语句表达方式,前面说的“即”字后面跟的都是形而下的东西,比如众生、烦恼、尘染、在家、入世、俗文化等;
而“是”或者“而”后面跟的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如佛、智慧、净土、出家、出世、涅槃、等。
“即”表示不离开,是在其中,好似否定式的肯定;“是”或“而”,表示解脱和超越。
从这里可以看出,慧能禅法的底层逻辑可以理解为不离俗世而得超越。
这样的超越,是内在的超越,是不分离的超越。超越所达到的境界和被超越的对象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是不相分的。两者是同一个对象,超越前和超越后,对象的内在品质得到了根本性升华转变,既是人格自我完善,也是素质的自我提升,是之为超脱。
5
慧能对法的使用方法。
慧能的对法,与普通的矛盾论对立统一的一般概念不同,是超越两边而持中。
不二,不着两边,取中道,用对来超越两边而持中。
对法的使用,慧能在《坛经》最后有说明:“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
如有人问“有”,可以“无”来回答;问“无”,可以回答“有”;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揭示禅机。因为慧能对法的基本原则是“离两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既要看到事物的自性方面,又要看到自性引起的相用方面。性相也是一对法,执着于性,是被性缚,是边见;执着于相,是被相缚,也是边见;性相皆不落,为不落两边。问性以相对,问相以性对,两方面结合,体现中道。
慧能举例:“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明不自明,以暗故明;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而成中道。”
慧能弟子菏泽神会的例子:“齐寺主问:‘云何是大乘?’答曰:‘小乘是。’又问曰:‘今问大乘,因何言小乘是?’
答:‘因有小故,而始立大;若其无小,大何从生?今言大者,乃是小家之大,今言大乘者,空无所有,即不可言大小。'”
6
慧能对法的借鉴意义。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最复杂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人之气质秉性,一旦形成,极难改变;并且还有一个社会常识,人往往都是高估自己,而低估别人。而气质秉性多带有的潜意识,就是自身形成的偏见和成见。用带有偏见成见的眼光待人接物,就是持边见,离了中道。
中道不是和稀泥的代名词,中道是出离两边,不带边见。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分裂、对立、分化所困扰,而不二的理念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具有共同的本质,没有绝对的对立,儒家来说就是天地万物一体同仁。
以这种思维出发,是现代割裂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念。
①不二的理念,是儒家的和而不同。
现实中,一个社会人群现象是个体思维往往受到群体思维的左右,三人行,往往是左倾绑架右倾,极端绑架中立;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决策忽左忽右,摇摆不定。
要有包容一切事物、接纳多样性,促进和谐共处的社会心态。在未来多极世界、多元文化、多元信仰的社会中,需要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观点、文化,无论什么情况都始终以开放来促进和谐发展。
②不二的理念,启示发展要有系统综合思维。
不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要综合考虑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白与黑之间,还有大量的灰色区域。在处理问题和挑战时,我们需要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寻求更全面、更综合的解决方案。
③不二的理念,是众生平等,因此利他是小我成就大我的阶梯,是渡人自渡的禅机。
众生平等,在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去关注他人,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以慈悲之心去帮助他人,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在渡人渡众生中实现自渡。
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国学经典的现代化,即大众而经典,即下里巴人而阳春白雪,即现代而古代,即中国而世界,即时代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