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资源、居民的社会福利、生活方式、职工企业管理、物质刺激和劳动组织等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生产的全面社会化;能保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劳动和生产已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基础是民主集中制;形成无阶级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发达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征是集约型扩大再生产,是与科学技术革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集约化是与保证再生产过程一切方面的平衡,加速生产潜力的更新,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等联系在一起的。达社会主义自然资源的再生产是保护自然界形态的扩大再生产。||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效率问题。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效率是所使用的国民收入(包括消费基金)对保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费用之比。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效率应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连续性。同时,还应重视新技术的社会效率问题。社会效果是指改善劳动条件、发挥劳动的创造性质、增加劳动者的业余时间、使自然环境健康化等等。要从社会效率促进或阻碍新技术所蕴藏的潜在经济效果出发,评价新技术社会效果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有计划的经济管理中利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第一性的,而经济规律的利用是第二性的。】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根本改变了人们在分配产品方面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品占有的社会性是与生产的社会性相符合的。总产品供社会支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把产品分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因为这种区分是反映剥削关系的。对于社会和每一个劳动者来说,全部产品(包括用于生产工作人员个人消费的部分和用以补偿社会需要的部分)都是必要产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的劳动,还不是一切社会成员的生活第一需要。对于每个工作者来说,劳动首先并且主要还是维持生活的手段。这主要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保存着旧的分工制度的残余: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虽然它们之间的对立已经消灭,但是人们现在还是束缚于某一职业。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在社会成员面前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3,完善分配关系的首要任务是工资制度改革【工资改革主张:加强工作者劳动成果同其需要满足程度之间的直接联系;完善计算劳动的尺度;不应按职工的劳动潜在能力规定工资差别(按成果而不是文凭和等级证书);扩大工资差别;改革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加速科技进步);贯彻工资组织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4,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国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