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笔记
第3章 迈过成长中的第一道坎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我们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孩子在学校生活得如何,身为父母都要时刻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孩子开心,是第一要则。
>> 1)首先要让孩子有安全感
父母意识到孩子被孤立时,首先应学会处理孩子的紧张、焦虑和失望的情绪,让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2)让孩子意识到被排斥不是他的错
>> 培养孩子的合理预期
应该告诉给孩子听:你不可能在整个人生中都获得所有人的善待。如果那些拒绝和排斥发生了,接受它,作为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部分。这时候不妨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能帮你更心平气和地看待痛苦的经历。
>> 孩子被排斥和孤立了,我们应当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告诉他,这些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如果你还是遇到这种情况,那么能避开就避开,只要别让自己不开心就好了。
>> 我们要给予孩子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
我们要告诉孩子,尊重生命,爱惜自己。
孩子,你不必出人头地,内心充实,身心健康地活着就很好了。
>> 温馨小贴士:
(1)温情、融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焦虑。正确处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表达愤怒和对立,要通过友好沟通解决夫妻间的矛盾。
(2)要多理解、支持、肯定孩子,对孩子不要过分苛责,让孩子承受过多压力;不要打骂孩子,尤其是殴打孩子,因为这是一种身体虐待,会对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3)避免家庭生活过于模式化,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多鼓励孩子参与社交,参加文体活动。对于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父母可带孩子参与社交,发挥社交示范作用;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4)耐心、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正确处理社交中的冲突。对于已经出现典型社交恐惧症状的孩子,请及早到专业医院治疗。
>> 顺从的孩子经常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远离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在抑郁的时候,他们常常把不是他的错也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常去负不需要负的责任。如果经常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会被家长打骂及苛责,那么他就很容易形成“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否定的信念。就算他日后表现得再好,也很难会对自己满意。
>> “被忽略”引起的恐惧、焦虑和愤怒是导致儿童抑郁的重要因素。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他会问自己:“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我?不爱我?”在等待、要求未果之后,渐渐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很失望,并转向攻击自己。
>> 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孩子的优势,从他表现出来的优势中去引导启发他,他把这叫作“把握灵魂”。
>> 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说,我现在终于明白教养孩子绝不仅仅是修正他的缺点,同时还要发掘他的优势与美德,帮助孩子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使他的积极人格特质得以全面发展。
>> 对待孩子,应该给予正面的鼓励,发挥他们的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缺点,他认为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改正掉缺点。
>> 区分“我”和“我做的事情”是自我接纳的关键。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急于否定自我,是没有分清“我”和“我做的事情”这两个概念。“成绩差”只是我做的事情不够好,而不是“我”这个人不够好。父母不喜欢你犯的错误,并不是不爱你。能够分清这两个概念,能够帮助孩子摆脱自我否定的误区,实现自我接纳。
>> 跟孩子一起学习宇宙的世界观。若停在自己的痛苦里,你的痛苦就是整个世界,但如果能把自己的世界变大一点,让我们的心离开自己出去看一看,那么痛苦不过是个点而已。
>> 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健康地活着比活在别人心中的样子更重要。有愤怒就痛快发一次火,有委屈就大声哭出来,不高兴就不要勉强自己笑出来。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需要被看见,需要表达。活着不是为了别人都满意。
>> 父母是一辈子都需要精进的职业
>>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友谊的概念,认为和自己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
2)第二个阶段:单项帮助关系(6~9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友谊是指朋友的活动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否则就不是朋友。
3)第三个阶段:双向帮助关系(9~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友谊具有相互性,即双向的帮助关系,但有“功利性”的特点。这里的“功利性”体现在儿童很容易按照自己的主观去判断对方的好坏。在学习和行为特点方面趋同性,成为他们择友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对自己有利的,跟自己兴趣爱好一致的,他们会认为是好朋友,反之他们就会认为不是朋友。青春前期的孩子正处于这样的阶段。
4)第四个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持久的共享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具备相当的判断能力,选择朋友的观点也相对成熟一些。
>>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反映,四年级的学生是最难管的阶段。但是至于为什么难管则说不清楚。其实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发挥着作用。自我意识增强,表面上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者是随风而动。
>> 1)让孩子学会坚持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去随大流,也就是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朋友们在一起,有些事情可以和别人认同,但有些事情必须要坚持原则,抵制诱惑。
2)教孩子学会拒绝
很多孩子认为,拒绝同伴会损害彼此间的感情,因此,屈从于同伴压力而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需要引导孩子,委曲求全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分歧客观存在,那就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表达的时候,如果当时的情况需要,可以适当委婉一些,但态度要坚决。
3)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心
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是减弱同伴压力问题的关键。父母要教导孩子,看重自己的优点,并且多和孩子交流,加强沟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不被别人的意志所左右。
4)家长树立榜样
我们在为孩子的迷失责怪社会和环境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自己是一个被同伴压力牵着走的人,还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孩子看得出来也会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