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大敬畏:敬畏天命,敬畏高官大人,敬畏圣人讲过的话。小人不具备智慧而不明白天命就没有了敬畏心,对比自己位高权重的人表现得轻慢无礼,侮辱圣人讲过的言语。”
第三大敬畏,就是敬畏圣人之言。也就是经典书籍上的语言必然是真的。比如《易经》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家人如果没有做到积善而是积恶,那么这家人就会遭到灾殃,如果一家人积累的是善行,那么必定会有一些值得庆祝的好事儿。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句,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可不是这么一句,不管是《诗经》、《论语》、《道德经》、《毛泽东选集》等等,这些都算是吧。有些人看过算过了,有些人认真地去践行了。这就是敬畏和轻慢地不同对待。
这些历史经典的书籍中的语言都应该是我们要敬畏的,就像《道德经》中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也和孔子说的意思是一个的,如果我们侮辱和嘲笑圣人的话,那就成了一类最差的人了。为什么上士闻道就会很认真的做呢?因为有敬畏心,觉得老祖宗说的话必然是有道理的,这些都是大道,普通人都不会相信这些,更不会相信所谓的因果。
在我们中国,有太多太多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智慧,在这些经典书籍中的语言很多都不为人知,或许有人是读过这些书而不做,也有人是根本就没看过,所以都不知道应该敬畏什么。也还有一些人听别人说的时候会嘲笑和贬低这些圣人的语言。今天孔子就说了,一个君子就会对这些话产生敬畏之心,更不会去侮辱圣人的话,只有小人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侮辱圣人的语言。我自认为对待这些经典书籍还是很敬畏的,就是要对照这些书籍中的语言来检讨自身的行为《孙子兵法》中说的一个好将军要具备“智、信、仁、严、勇”,我缺少的是勇和严,其实也就是知道做不到,那就是不智了。对这些话的敬畏还不够,觉得做不到也没事,如果一个将军不能严格地对待士兵,一个老板不能严格地对待员工,而总是害怕这个,害怕那个,这样的企业必然会倒闭。因为不是真正地为大家好而考虑,而是害怕,是内在的一种恐惧。其实早就应该要有这种敬畏之心,如果做不到这样的话那就会必然造成企业的衰败。为什么胜利要属于我们?就是因为我们都是按照圣人之言来认真地做自己了,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最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