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疗愈自己||当我遇见一个人

一周时间读完了网购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不仅是简单的收获大所能概括,它打破了我对传统教育的育儿观,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

作者李雪从心理学方面出发,既有理论的阐述,又结合自己和他人的活生生的案例,用清新质朴的笔调,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作者通过言论和思考,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发声,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指明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看见孩子,觉察自己,实现父母和孩子拥有丰盈富足的人生。

下面我采用阅读批注的方式留下阅读思考痕迹,以备温习。

1.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感悟:父母应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看见孩子这个生命,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作为实现功能价值的替代品。父母要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就有价值,不需要用外在物质价值去定义,从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爱。

2.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感悟:孩子从小缺乏陪伴,尤其是婴儿期,就会让他产生孤独、恐惧、依赖、被抛弃和欲求得不到满足的向外抓取感,长大走入社会,如果自己不能疗愈,心理创伤会伴随一生,安全感缺乏,独立性差,生活何谈幸福?

3.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自己。

感悟:看见生命,看到孩子当下最真实的样子,听见最原始的感受,孩子就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允许、接纳和信任的,内心温暖的他就会慢慢有力量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放下我们所认为的“正确”的框架,才能真正看见孩子。

4.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

感悟:要看见孩子当下最真实的样子、最原始的感受,跟随孩子,跟随当下,不试图控制、改变、逃避、阻碍,父母要有定力,身心临在,平和地陪伴,这是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滋养。

5.真正为孩子好,不需要按照时刻表喂奶、哄睡,不需要纠正他吃奶和睡眠的习惯,而是回到自己心中,既不逃跑,也不阻碍,……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疗愈,它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但又极难做到,因为我们面对痛苦时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直接解决掉引起痛苦的外在的人或事。

真正的勇士,是直面痛苦、向内看的人。

感悟: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解决问题,否则问题越来越多。而是回到当下,回到自己内心,先觉察问题背后的原因,看到本质,让感受流动起来,而不是僵固。等待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事情自然而然就好解决了,因为解决人永远比解决事容易得多。

6.孩子的需要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

感悟: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充分满足孩子的意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才能带着一颗满足的心去追求更大的目标,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形成延迟满足能力,平衡好内在客体和现实烦恼关系。相反,孩子成年后要么欲壑难填,要么不敢争取合法利益,不懂拒绝,活得压抑痛苦。

7.不打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感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律,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孩子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我们不要拿有限的头脑去教育孩子,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功利性地引导孩子,用自以为是的“正确的道理”去改变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这都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节律。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全然接纳和允许就是真爱,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8.有位妈妈说:“用爱和自由养育孩子,经常会遭到周围人的反对和嘲讽,压力很大。”如果你也一样,总是被这样的人反对,你就应该知道其实自己做对了。

感悟:喜欢控制孩子的妈妈,内心是匮乏的,不自由的。往往这样的妈妈过得不幸福,总要去管教、控制孩子,凡事都要依照她的想法去做,一旦失去了控制,内心就跟犯了毒瘾一样痛苦。更悲催的是自己痛苦不自知,还把痛苦投射到孩子身上,成了囚禁思想的牢笼,限制孩子的发展。

囚禁我的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当我们认识到这点,也就不会去控制别人了,任何人也无法控制我们自己。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打破家族轮回控制的代际传承,让爱流动起来,家庭才能健康和谐。

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的婴儿。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妈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