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作者一起从脑科学角度,重新再看“黄金圈法则”

TED上有一个西蒙·斯涅克一个演讲,讲了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当今社会,我想不只是伟大的领袖,想做一个清晰且清醒的“独立个体”依然需要掌握黄金圈思维。

结合演讲内容,我尝试使用8大问的提问方式,让自己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能给我,还有读者们哪些启示。

在破碎且快餐式的信息中,真正有效的思考,才拥有进阶和破圈的能力。

如果你想知道这位国际知名的领导力专家、营销顾问及作家的思维方式,不妨和我一起思考,一起有效成长。

我们开始吧~


西蒙讲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路径——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是一种行为惯性,这种思考模式既让人平庸,又无法令人兴奋。

类似于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再怎么努力拼命,也换不来实际的收益。

他用广为人知的苹果公司案例引入,用一种突破性的沟通方式,展示了一个伟大公司成功的“对话方式”。即,“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 都是为了突破和创新。 我们坚信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读到这里你也许有点不解,但没关系。接下来的提问,会让我们越来越清晰,知道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有什么背后的机制。

读懂它,可以让营销人更懂营销,产品人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普通人挖掘出底层的动力源,领导者懂得更好的激励行动。


我们首先考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习以为常的,产生“做什么、如何做”做这样的行为路径呢?

人们的第一反应“做什么”,其实来自于大脑皮层额叶,负责所有的理性和逻辑的思考、规划、决策和语言功能。这并不怪我们个体,而是先天动物性的一种现象。这也是人们遇到问题,首先会想到我做什么,以应对现状,而不会立刻进行延伸到“为什么”层面。

面对动物性,西蒙有没有给我们一些解决方法呢?

是有的。这就是广为人知的黄金圈思维——为什么(why)?怎么做(how)?是什么(what)?

大家都会背这个公式,但实际在应用时存在一知半解。

我们来听听研究者是怎么考虑,为什么他认为这个方法能起作用呢?

他说由外(what)向内(why)交流时, 人们可以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比如特征,优点,事实和图表。 但这些都不足以激发行动。

当我们由内(why)向外(what)交流时, 是在直接同控制行为的那一部分大脑对话,然后由人们理性地思考我们所说和做的事情。 这就是那些发自内心的决定的来源。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问:其有效的背后机理是什么?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动物性”吧?我们可以从生物学里面找到根源。 

注意不是心理学,是生物学。

当俯视看大脑的横截面,你会发现人类大脑,实际上分成三个主要部分,而这三个主要部分和黄金圆环匹配得非常好。

我们的智人大脑,大脑皮层与“做什么”(what)级别相对应,负责所有的理性和分析思维和语言。

中间的两部分,构成了我们的边缘大脑,负责我们所有的感受,比如信任和忠诚。它还负责所有人类的行为、所有决策,但没有语言能力。

换句话说,当我们从外(what)向内(why)交流时,人们可以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比如特点、好处、事实和数字,但不能驱动行为。

当我们能够由内(why)向外(what)交流时,可以直接与大脑的某个部分对话,控制行为,然后允许人们用我们所说的和所做的,有形的东西来合理化它。这就是直觉决策的来源。

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你把所有的事实和数字都告诉别人,他们却说“我知道所有的事实和细节,但‘感觉’不对。”

他“感觉”不对,因为大脑中控制决策的部分,不控制语言。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我不知道,只是感觉不对。”这一切都发生在你的边缘脑里,大脑中控制决策,而不是语言的部分。

当我们能够由内(why)向外(what)交流或者思考了,能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你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收获,为什么某些产品没人购买,某些服务没起作用、某些营销没有效果。

即便丢掉工作、创业失败,你也不会归咎于缺乏资金,与人不善,形势不好。

所有的外界障碍,自然也不能阻挡我们进步和成功。

明白黄金圈法则的真正用法,你能获得支持的客户,共同信念的同事,人们会因你的信念而购买你的产品。

当你讲述出来你的信念,你将吸引那些跟你拥有同样信念的人。

大家都会觉得人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拥有了成功的要素——充足的资金、优秀的人才、有利的形势等。

可20世纪初,美国国防部给了塞缪尔·兰利 5万美金作为研制飞行器的资金。 他在哈佛大学工作过, 也在史密森尼学会工作过,人脉极其广泛。 他认识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因此,他雇佣了用资金能吸引到的最优秀的人才。 而且当时的市场形势相当有利,纽约时报对他做跟踪报道,每个人都支持他,可最终以失败告终。

塞缪尔·兰利关注“如何做”(what),反而失败的彻底。

相比之下,莱特兄弟,出身平凡,无显赫背景,他们仅凭一家自行车店的微薄收入,支撑着那份对飞行的执着梦想。他们深知为什么(why)做,若能成功研制飞行器,必将引领全球发展潮流。他们成功了,这份坚定的信念,让他们广为人知。

方法学完了,故事也看完了,我在想,有没有和黄金圈相反的思维或方法呢?

当我们一下子想不出来自己的why,那不妨尝试“剥洋葱法”。

从表层现象(What)逐层深入,挖掘本质原因(Why),类似 “5Why 法”(连续追问为什么),直至找到根本解,一般在根因分析、流程优化中常用,适合解决重复性问题。

PDCA 循环(戴明圆环),强调通过行动验证假设,而非先明确why。比如,先制定方案(How),再通过结果反馈(What)优化流程。与黄金圈的区别是,黄金圈从 “Why” 出发,而 PDCA 从 “How”(计划)切入,通过循环优化结果(What)。

泰勒也曾在《科学管理理论》中,通过标准化操作和效率优化(How)提升生产效能,以结果(What)为唯一衡量标准。其本质是主动忽视员工动机(Why),将人视为 “效率机器”。更适合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中,如福特流水线。

福特汽车通过流水线将 T 型车生产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90分钟,成本降低90%,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和黄金圈的思维相反,但依然很成功。

那你不禁会想:相反的思维能成功,黄金圈也很好,实现黄金圈法则的效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其实,由内(why)向外(what)思考,革新一个事业或创新一个产品,就像传播学理论的一个规律。

社会中,有2.5%的人是革新者,13.5%的人是早期的少部分采纳者,接下来的34%是早期接受的大多数, 然后是比较晚接受的大多数和最后行动的。

以按键电话发展来讲,最后行动者这部分人,买按键电话的唯一原因不是他们喜欢转盘电话,而是他们再也买不到转盘电话了。

明白这个规律就知道,集合革新者,发展采纳者是必由之路。

你是不是还想知道,和黄金圈类似的方法或工具呢?

比如战略与目标管理工具GROW 模型:Goal(目标):明确 “为什么做”(Why)与 “做什么”(What),Reality(现状):分析当前条件(How 的基础),Options(选择):制定行动方案(How 的具体路径),Will(行动):落实执行计划,在个人目标设定、团队绩效辅导,强调从目标倒推行动。

还有写作中常用的SCQA 模型:Situation(情境):描述现状(What),Conflict(冲突):指出矛盾(Why 需要改变),Question(问题):提出核心疑问,Answer(答案):给出解决方案(How)。在演讲开场、问题汇报,通过冲突引出核心观点。

设计与创新思维有一个双钻模型:发现(Discover):探索问题本质(Why),定义(Define):明确核心需求(What),开发(Develop):构思解决方案(How),交付(Deliver):落地执行,设计思维、创新项目,强调从问题定义到方案落地的闭环。

最后了,我在想这么多工具,他们有什么应用界限吗?我认为有两点。

其一,差异取决于人的思维和思考方式,是一个在动态中转换的过程。

当我们没想到为什么(why)做的时候,尝试从做中学,从做中找;当到达一个阶段时,开始觉得“不对”了,请清晰定义你的“why”,它是自然生发的,并不是信誓旦旦说“为了人类变革”这一使命,从一开始就有的。

其二,需要具备连续性和相关性同时存在的过程。

当你由内为什么(why),向外思考怎么做(how)、是什么(what)的时候,观察他们三个之间的连续性和相关性,是不是符合逻辑。

毕竟我为了人类变革(why),和我在行为中想赚到更多钱(what),既不具备连续性,也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相关性。

当由内(why)向外(what)产生冲突时,不妨先去做,先去遵行“动物性”,毕竟“动物性”的底层逻辑,不会让我们陷入“危险境地”。

读到这里时,我们就用八大问这个工具,对网上的一个文章/视频,进行了更深的拆解,会发现其有用之处,也能分辨出其局限性。

如果你对这个工具好奇,我把八大问的提问逻辑放在最后附录,你可以尝试进行深度思考练习,不妨对着下面的文字进行回应,也欢迎与我一起交流!


---

附录:请按照以下思路,对文章进行分析,至少回答其中的6个问题。


前因后果——

前:文中(视频中)讲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对读者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这篇文章的?

因:产生相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给出了什么解决方法,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个方法能起作用?有没有提到其有效的背后机理?

后:如果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你会收获什么?

果: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不做改变,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适用边界——

适:文中(视频中)提到的工具方法,有没有不同的声音,其他方法?有没有不这么做也成功的实例?

用:要做到这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边:有没有类似的工具和方法?

界: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类似的,和文中(视频中)的工具或方法相比,应用界线在哪里?他们的差别是什么?




RIA学习力导师践行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