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概念名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高阶能力,合作学习,跨学科学习大概念等等。
一个假期我才差不多把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搞清楚,差不多了解了单元整体教学,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也困难,以至于我迟迟不敢去写教案,因为我不想再用以前的思维模式,但是改变思维的过程很痛苦。
整整三天,我还是没有把“大概念”这个名词真正搞懂。群里的小伙伴儿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理解,李亚敏老师更是亲自解答,但我还是时而清楚,时而糊涂。
这些新概念名词,一个一个来。
在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当中提到: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因此我们要理解教育的生活价值。
什么是生活价值。换言之,也就是如果在现实世界的情景中,要激活和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那么学生现在需要理解什么?专家思维更具有生活价值,所谓的专家思维,也就是指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运用到语文教学,不能教教材(教材是专家结论),而要用教材教(教专家的思维)。
什么是真实性学习?为真实而学,在真实中学,这就是真实性学习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具备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素养。
不管是生活价值还是真实性学习,都指向于通过教育让学生具备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什么是核心素养?书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与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不一样。课标中指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书中指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专家素养: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专家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不人云亦云,才有可能创新。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依然和课标中提出来的不一样。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书中的学科素养意味着要学习专家的思维方式(批判性和创新性)
什么是大概念?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具备生活价值的概念,观念和论题。换句话说,大概念标志着增加思维的形成。大概念是专家思维方式的一种外显。也就是说,专家在思考问题时,不是一个点,而是像概念一样的地图式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家站位高。大概念形成过程是 专家的思维过程。如果大概念标志着专家思维的形成,那么以往我们学到的教材就是小概念,他们反映的是专家结论。我们看到的教材只是水面以上的冰山,冰山下的更加庞大的冰山体系就是大概念。正是因为有这样庞大的体系,才形成了冰山。
关于这个点,很烧脑。说的很清楚,但是到运用的时候我又糊涂。以上所有概念都指向你专家思维,但是在表述上又略有不同,所以就觉得在绕啊绕的。大概念就是要学习专家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是专家思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以前我们只是知其然,概念就是知其所以然?
叶老说读不懂的地方,反复读,直到读懂为止。这一章在读了n遍之后,我决定放弃往下读。
我问:
1.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结论,要引导学生思考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的?专家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
这个过程是不是就是大概念?
2.知其然,指向专家结论,知其所以然,指向大概念?
亚敏老师答:
这样理解问题的方式是对的,但是我们不纠结于是否是大概念。原来课堂上,我们教的是结果,现在需要改变的是”重视过程“,也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一定的情境,还比较复杂,所以是运用综合的知识,那么,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需要调动以往经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大概念的形成过程。久而久之,在情境中处理问题,看到就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或者是一幅地图,结构化的,这就是专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