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的概念:涉及的范围有关于语言和言语,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的。是存在的状态,包括隐性和显性两种。重要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角度,是将人类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然后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转化呢,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只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实现的,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于文字的掌握,这种掌握分为语识和语感。
宽式和窄式的区别是:窄式他还有在课程层面的。
然后他确定讨论的层面有:课程目标层面、语文课程内容层面、语文教材内容层面、语文教学内容层面。在语文教学内容层面,他是指教师实际上需要交什么?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交?学生实际上在学什么?
对语文知识的考查,从三方面来确定:与学术界相关学科的研究状态直接的关系,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之间的关系,适用于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材的宗旨是,使教师更方便的教,是学生更有味的学,更有创意的,更有效的成绩,语文课程内容,更有创意,更有效地呈现语文知识。
为了使语文知识,更加切实有效,需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老师知道什么?老师在课堂里实际教什么?学生在课堂里实际学什么?一定要注意语文知识的教学一定要与达成语文课程目标有关联。
二、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专职的课程。这个基本概念,也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方面来阐述。
语文实践课程,它的主语是学生,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听说读写以及在大量听说读写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感),强调学习方法是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能力的听说读写实践,应该占据大部分时间,还有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
在语文课程上,语文老师是主体,他是语文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内容重构的主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重构。
即使再优秀的学生,也不是光靠自己读,他们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教师能够知道在何时指导指导什么,而“教什么”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教师机制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书中用了三个案例《“诺曼底”号奇遇记》、《现代德语》和《英语》。
这里有一个强调实践练习:如下图
王荣生老师说:语文实践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2.潜藏着者特定文教学内容的,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在原则上应该三花齐放,三元并存,特别是要强调后面两类的语文实践。